雲棲村的非遺工坊裡,秋日的陽光透過竹編花窗,在地麵上織出細碎的光影。空氣中飄著竹篾的清香與陶土的濕潤氣息,混雜著孩子們清脆的笑聲——這裡正在進行“非遺ip開發計劃”的首批創作,幾十張矮木桌拚在一起,桌上擺滿了粗細不一的竹篾、揉好的陶泥、彩色的棉線,還有孩子們畫滿科幻塗鴉的草稿本,封麵上歪歪扭扭寫著“我的宇宙飛船”“外星小夥伴的家”。
傳統文化事業部的陳曦穿著一身素色棉服,袖口沾著點陶泥,正蹲在一張木桌旁,看著十歲的小宇編竹篾。小宇手裡的竹篾是張師傅特意挑選的“三年生青竹”,柔韌性剛好,他想編一艘“有鬥拱的宇宙飛船”,卻在“飛船翅膀”的編織處卡了殼。“你看,編鬥拱的時候,要先把主篾固定好,再像搭積木一樣穿插副篾。”張師傅走過來,粗糙的手指捏著細竹篾,手把手教小宇繞篾、打結,“就像咱老房子的房梁,主副篾搭穩了,飛船才能‘飛’去宇宙。”
小宇眼睛一亮,跟著張師傅的動作調整竹篾,還特意在飛船的“舷窗”處編了個小小的星圖——那是他從《星塵歸途》海報上看來的北鬥七星。“張爺爺,我要讓飛船帶著竹編的星星去外星!”他舉著半成品,竹屑還沾在指尖,臉上卻滿是驕傲。陳曦笑著拿出手機,拍下這一幕:“等飛船編好,我們會給它做個小底座,上麵刻上你的名字,還有‘竹編技藝·宋代傳承’的字樣,讓買它的人都知道,這是用老手藝做的科幻飛船。”
另一張木桌旁,吳阿婆正教孩子們捏陶土。十二歲的阿雅想做一個“外星能量容器”,她把陶泥揉成扁圓形,又捏出三個尖尖的“能量角”,還在容器表麵用竹刀刻出細細的紋路。“阿婆,這些紋路是‘能量通道’,外星朋友往裡麵放能量,紋路就會發光!”阿雅解釋道。吳阿婆笑著幫她修整容器的邊緣,指尖沾著陶泥,動作輕柔得像在嗬護易碎的珍寶:“咱們老輩人捏陶,講究‘三分塑,七分修’,你這紋路刻得好,有咱宋代‘刻花陶’的影子,再修修邊緣,就更精神了。”
孩子們的作品漸漸成型:竹編的宇宙飛船有的帶著鬥拱結構的“能量艙”,有的用彩色棉線編出“星際飄帶”;陶土的外星容器有的做成花朵形狀,有的刻著類似太極的“平衡紋路”,還有的在底部捏了小小的竹編紋路——那是孩子們偷偷學的,想讓非遺技藝“藏”在細節裡。陳曦把這些作品擺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陽光照在上麵,竹篾泛著溫潤的光,陶土透著質樸的質感,明明是充滿科幻感的造型,卻滿是東方老手藝的溫度。
“這些作品不隻是‘玩具’,是‘會說話的非遺’。”在項目發布會上,陳曦抱著一個竹編宇宙飛船模型,站在聚光燈下,身後的大屏幕播放著孩子們創作的花絮——張師傅教編鬥拱、吳阿婆修陶坯、孩子們舉著作品歡笑的畫麵。她輕輕轉動飛船,展示著細節:“這艘飛船的‘主體框架’用的是宋代‘十字編’技法,‘翅膀’用的是‘斜紋編’,連‘能量艙’的小格子,都是老輩人編竹籃時常用的‘六角眼’。我們會在每個衍生品的包裝裡,放一本小小的說明書,告訴大家這些竹編、陶藝技法的曆史,還有它們和《星塵歸途》科幻設定的聯係——比如竹編的‘透氣孔’,對應飛船的‘能量散熱口’;陶土容器的‘密封邊’,對應外星能量的‘防泄漏設計’。”
商業開發的鏈路清晰而溫暖。雲棲文創聯合了國內知名的文創品牌,為孩子們的作品設計包裝:竹編飛船用環保紙盒,盒麵印著孩子們的創作手稿;陶土容器配著棉麻收納袋,袋子上繡著“非遺·科幻”的字樣。這些衍生品會在《星塵歸途》的官方商城、線下影院以及合作的文創店同步發售,定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既有適合孩子的平價款,也有適合收藏的精致款。
更讓人動容的是公益的閉環。陳曦在發布會上公布了“非遺公益賬本”:每賣出一件竹編飛船,就有5元存入“雲棲村小藝術教育基金”;每賣出一件陶土容器,就有8元注入基金。“這些錢會用來給村小買藝術器材——比如新的陶輪、各色的竹篾,還會請張師傅、吳阿婆每周去學校上非遺課,讓孩子們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創作。”她指著大屏幕上的照片,那是村小的舊陶藝角,隻有幾個破舊的陶盆;而新的陶藝角已經在籌備中,畫麵裡畫著嶄新的陶輪、整齊的陶泥架,還有孩子們期待的笑臉,“上周我們用第一筆預售款,給村小買了二十斤新陶泥,阿雅和小宇放學後就去捏了新的外星容器,說要送給《星塵歸途》的演員們。”
發布會的尾聲,陳曦請上了幾位孩子和非遺傳承人。小宇舉著自己編的竹編飛船,大聲說:“我以後要編更大的飛船,帶著竹篾去外星!”張師傅看著孩子們,眼眶有些發紅:“我編了一輩子竹編,以前總怕這手藝沒人學,現在看到孩子們喜歡,還能編出宇宙飛船,覺得這手藝活過來了。”吳阿婆也笑著說:“陶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現在能讓它裝著‘外星能量’,走得更遠,是好事。”
陳曦站在他們身邊,看著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作品,聲音裡帶著感動:“我們做‘非遺ip開發計劃’,不是為了賣多少商品,是想讓大家知道,老手藝從來不是‘博物館裡的老物件’——它能編出飛向宇宙的飛船,能捏出裝著未來的容器;也想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他們祖先的智慧,不是過時的,是能對話未來、走向星辰大海的。當他們拿著自己編的竹編飛船,知道這是用宋代的手藝做的,他們會驕傲,會覺得‘我們的文化很厲害’——這份文化自信,比任何商業收益都珍貴。”
發布會結束後,不少觀眾圍著展示架,有的拿起竹編飛船細看,有的詢問陶土容器的故事,還有家長當場下單,說要給孩子買一個,讓孩子知道“老手藝能做科幻”。陳曦看著這一幕,想起工坊裡孩子們沾著竹屑的笑臉,想起張師傅粗糙卻靈巧的手,突然覺得,這些小小的非遺作品,就像一座座橋——一邊連著千年的東方文化,一邊通向浩瀚的宇宙未來;一邊載著孩子們的童真創意,一邊托著公益的溫暖初心。而這座橋,終將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裡,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喜歡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請大家收藏:()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