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隔岸觀火_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3章 隔岸觀火(1 / 1)

就在劉衍於青州大興水利、整頓軍備之際,大漢疆域的其他地方,尤其是黃巾之亂的策源地冀州,戰火正以更加慘烈的方式燃燒。來自朝廷中樞和各方勢力的情報,如同雪片般通過暗衛的渠道,彙聚到青州牧劉衍的案頭。

“報!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及調集各郡精兵,已於廣宗城外大破張角主力!賊首張角退守廣宗,盧中郎將築圍挖塹,造作雲梯,日夜攻打,賊勢日蹙!”

“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於潁川、汝南等地與波才、彭脫等部激戰,互有勝負,然官軍精銳,漸占上風!”

“報!各地豪強、太守,如涿郡劉備、下邳陳珪、長沙孫堅等,皆募兵助戰,黃巾各部多麵受敵,敗相已露!”

州牧府內,賈詡將一份份情報梳理歸納,向劉衍陳述著天下的局勢。

“主公,盧子乾盧植字)乃海內大儒,知兵善戰,張角困守孤城,覆滅隻是時間問題。皇甫義真皇甫嵩字)、朱公偉朱儁字)亦乃宿將,平定豫州黃巾亦無太大懸念。朝廷大軍,畢竟底蘊深厚。”賈詡語氣平淡,仿佛在說一件與己無關之事。

劉衍負手而立,望著懸掛的巨幅輿圖,目光在冀州、豫州等激戰區域掠過,最終落回自己治下的青州。他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弧度。

“盧中郎將等人,為國剿賊,忠勇可嘉。我等在青州,更不能懈怠,需穩固後方,以備朝廷不時之需,亦可防範黃巾潰散流竄入我境內。”

這話說得冠冕堂皇,但在場心腹皆明白其深意。主公這是要坐山觀虎鬥,趁著朝廷主力與黃巾死磕之際,抓緊一切時間壯大自身。

“文和,依你之見,朝廷平定黃巾之後,天下局勢將如何演變?”劉衍問道。

賈詡眼中閃過一絲幽光,緩緩道:“黃巾之亂,雖動搖國本,然亦暴露朝廷外強中乾、地方離心之實。此番平亂,朝廷倚重盧、皇甫、朱等將領及地方豪強,事後必論功行賞,各地州牧、太守、豪強權勢將更進一步,中樞權威恐再難複舊觀。且……十常侍與士人、外戚之爭,絕不會因平亂而止歇,反而可能因權力重新分配而愈發激烈。”

劉衍頷首,賈詡的分析與他的曆史認知不謀而合。亂世,才剛剛拉開序幕。

“既如此,我青州更需低調隱忍,厚積薄發。傳令下去!”

“其一,加強邊境關隘巡查,尤其是與冀州、兗州接壤之處,嚴防黃巾潰兵、流民大規模湧入,但有成群結隊者,或繳械收編擇其精壯),或驅離境外!”

“其二,令暗衛加緊對冀州、兗州戰局的監控,特彆是盧植與張角的廣宗之戰,我要知道最詳細的戰報!同時,密切關注朝廷對功臣的封賞動向,以及……洛陽城內的權力博弈。”

“其三,青州內部,水利、屯田、練兵三事,不得有一日懈怠!我要在秋收之時,看到倉廩充盈!要在年末之前,五萬新軍初具戰力!”

“遵命!”眾人齊聲應道。

於是,在整個天下都被黃巾戰火攪得沸反盈天之際,青州卻呈現出一種異樣的“寧靜”。這種寧靜並非死寂,而是一種如同弓弦緩緩拉滿、火山默默積蓄力量的動態平衡。

廣闊的田野上,新修的溝渠引來了汩汩清流,滋潤著吐穗的禾苗;巨大的陂塘波光粼粼,蓄滿了應對可能旱情的水量。屯田的軍民乾勁十足,因為他們知道,多收一鬥糧,自己和家人就能多一分保障,青州就能多一分力量。

各地的校場上,殺聲震天。五萬新募的士卒,在關羽、張飛、張遼等將領的嚴格操練下,進行著艱苦的隊列、體能、兵種協同訓練。劉衍偶爾會親臨視察,他不再輕易展示個人勇武,更多的是檢閱軍陣,考核將領,那沉穩如山、不怒自威的氣度,讓新老兵將皆心生敬畏。“春秋營”的厚重,“槍兵營”的淩厲,也在不斷吸納新血後,規模擴大,鋒芒更盛。

暗衛的觸角在張遼的指揮下,如同無形的蛛網,愈發縝密地向外延伸。廣宗城下的圍城細節,盧植的攻城策略,張角軍的困獸之鬥,乃至洛陽城中關於是否催促盧植進攻、是否削減皇甫嵩兵權的爭論……種種情報,都化為一卷卷密文,送至劉衍案頭。

劉衍與賈詡便在這些信息中,冷靜地分析著天下的走勢,推演著未來的各種可能。

“盧植急於求成,恐招禍端。”賈詡某日看著一份關於宦官左豐前往盧植軍中督戰、索賄不成的情報,淡淡地說了一句。

劉衍默然,他知道曆史的大致走向,盧植很快將被構陷撤職。這對他而言,並非壞事。朝廷自毀長城,地方實力派的機會才會更多。

秋去冬來,青州境內糧倉漸滿,新軍操練亦初見成效。而外界,廣宗戰事膠著,盧植被檻車押回洛陽的消息傳來,引得天下嘩然。接替的董卓進攻不利,頓兵城下。

劉衍聞訊,隻是輕輕摩挲著青州牧的印綬,對賈詡道:“看來,這場大火,還要燒上一陣。我青州,還需再添些柴薪,磨快刀鋒。”

他穩坐青州,如同一個最有耐心的漁夫,靜待著風浪之中,那最能得利的一刻。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全民航海,但我是艦娘? 明日方舟:普瑞賽斯的遊戲 我在東莞看風水的那些年 夢魘學堂 骨香散 我,萬界導遊,帶著藍星飛升了! 我一個菜鳥,怎麼都認為我是大佬 大秦:開局人屠,殺敵就變強 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 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