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如同一場殘酷的過濾器,將北方各州殘存的生機幾乎榨乾,卻唯獨將生存的希望與人口的洪流,導向了那片在災荒中依然保持著秩序與溫飽的土地——劉衍統治下的青、冀部分)、雍三輔)地區。建安十年秋,儘管旱情仍未完全緩解,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口遷徙浪潮,卻已達到了頂峰。
洶湧的流民潮
通往青州及各控製區的官道、小徑、乃至荒野,隨處可見扶老攜幼、衣衫襤褸的人群。他們來自兗州、豫州、徐州,甚至並州、幽州的袁氏故地。麵黃肌瘦的臉上,唯有一雙眼睛還閃爍著對“生”的渴望。
“快到了!前麵就是青州地界!”
“聽說過了黃河,就有粥棚,有活乾,餓不死人!”
這股人口的洪流,其數量之巨,遠超劉衍及其謀士團最初的預估。原本預計吸納數十萬流民已是極限,但至建安十年末,湧入的人口竟已逼近百萬之眾!各邊境郡縣設立的臨時收容點人滿為患,壓力驟增。
機遇:龐大的紅利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甜蜜負擔”,劉衍在短暫的震驚後,迅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機遇。
“主公,此乃天賜之機也!”郭嘉難得地收起了慵懶,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曹操、袁氏餘孽、劉備,經此大旱,皆元氣大傷,丁口銳減。而我等若能妥善安置這百萬之眾,不消數年,兵源、賦稅、勞力,皆可翻倍!此消彼長,天下大勢,將徹底傾斜!”
賈詡撚須沉吟:“奉孝所言不虛。人口,乃立國之本。得此百萬生民,妥善消化,勝過十萬精兵。”
荀彧則更關注實際:“然,安置百萬流民,所需糧食、土地、屋舍、官吏,皆是天文數字。稍有不慎,引發疫病或民變,則福兮禍所伏。”
挑戰與應對:係統的力量
巨大的機遇伴隨著空前的挑戰。劉衍展現出了強大的統籌能力和其麾下行政體係的高效。
1.糧食供應與調度:這是首要難題。儘管儲備豐厚,但坐吃山空絕非良策。荀彧、田豐幾乎不眠不休,重新核算所有倉廩,精確製定配給方案,確保在下一個收獲季到來前不會出現斷糧。同時,加大從遼東、江東的糧食采購力度,糜竺的商業網絡全力運轉。劉衍甚至動用了部分軍糧儲備,以顯示決心。
2.分流與安置:
·充實關中:大量流民被有組織地遷徙至地廣人稀的關中三輔地區。關羽在長安配合,劃分荒地,分發農具、糧種耐旱作物為主),鼓勵開墾。並利用修複水利的契機,以工代賑,迅速將流民轉化為生產力。
·開發河北:渤海、河間等新占冀州區域,同樣是安置重點。這裡土地肥沃,戰爭和旱災導致人口流失嚴重,正需要大量勞力恢複生機。
·青州本土深化:青州內部也進一步挖掘潛力,開墾丘陵、灘塗,發展沿海煮鹽、漁業,吸納部分非農業人口。
3.秩序維持與戶籍管理:
·典韋、許褚的“神力營”和部分精銳部隊被臨時抽調,與地方差役一同維持秩序,打擊任何趁亂滋事的匪類,確保流民隊伍的安全與穩定。
·田豐主持的考功司負責官吏考核與選拔)麵臨巨大壓力,緊急選拔、培訓了大量基層吏員,日夜不休地進行人口登記、編戶齊民,發放臨時身份憑證,確保管理到位。
4.醫療與防疫:隨軍太醫和招募的郎中組成更多的醫療隊,在各大流民聚集區和遷徙路線上設立醫棚,防治因營養不良和聚集可能引發的瘟疫。趙雲的白馬義從承擔了護送醫療隊和藥品的任務。
5.人才甄彆與吸納:劉衍特彆下令,在流民中注意甄彆各類人才。工匠、郎中、識文斷字者、甚至有一技之長的方士,都被優先登記,量才錄用。這不僅緩解了安置壓力,更在無形中為青州吸納了大量寶貴的人才。
內部的壓力與遠見
如此大規模的安置,消耗是巨大的。府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消耗,一些原本的青州本土官員和士族,看到資源被大量用於外來流民,難免生出怨言,認為這是在“損耗根本,滋養外人”。
甚至有將領私下向劉衍進言:“主公,流民百萬,良莠不齊,若儘數收納,恐耗糧無數,且易生內亂。不若擇精壯收錄,餘者……驅之。”
劉衍聞之,肅然道:“爾等隻見今日之耗費,可知明日之回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日我予其一碗粥,來日他便是我治下一良民,是我軍一銳卒,是我倉廩一斛糧!驅之?驅往何處?讓其餓死溝壑,或為曹操、劉備所用,反過來與我為敵嗎?此等言論,休得再提!”
他力排眾議,堅持“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原則。並親自巡視安置點,慰問流民,其“仁德”之名,在這百萬人口中口耳相傳,化為了最堅實的統治根基。
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隨著旱情初步緩解和第一批春耕的開始,這場空前的人口遷徙浪潮逐漸平息。劉衍治下的人口,經曆了爆炸性的增長,雖然短期內帶來了巨大的行政和財政壓力,但其帶來的潛在紅利——龐大的勞動力、充足的兵源、以及無與倫比的民心向背,已然為其未來的霸業,注入了無可估量的強大動力。
一個更加強大、根基更加深厚的劉衍集團,正從這場天災與人潮的洗禮中,破繭而出。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