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一場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如同狂暴的無形火魔,肆虐整個北中國。自春末至仲夏,烈日當空,滴雨未降,河流斷流,井泉枯竭,廣袤的田野龜裂出蛛網般的深壑,焦黃的禾苗在熱風中化為枯草。蝗蟲隨之而起,黑雲過境,寸草不留。
對比鮮明的景象
當曹操的兗豫、袁氏殘存的幽並、劉備的徐州乃至劉表荊州北部都陷入“赤地千裡,餓殍載道”的絕望境地時,劉衍治下的核心區域,卻呈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韌性。
青冀雍的底氣:未雨綢繆之功
這一切,並非僥幸。
在州牧府緊急議事的廳堂內,雖然氣氛凝重,卻並無恐慌。荀彧呈上各地的倉廩報表,語氣沉穩:“主公,去歲豐稔,加之曆年積蓄,我青州、渤海、河間及三輔官倉存糧,在不影響軍需及日常用度下,足可支撐全境百姓度過此次荒年,甚至……尚有盈餘。”
劉衍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在場文武,沉聲道:“此非天佑,實乃人謀。若非文若、元皓等平日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廣積糧秣,我等今日,亦隻能與曹孟德、劉玄德一般,徒呼奈何!”
這正是青州體係能夠獨善其身的根本原因:
1.水利之功:此前數年在荀彧、田豐主持下,青州及新占的冀州、關中地區,大力修複和新建了眾多陂塘、水渠、翻車水車)。儘管河水水位下降,但這些水利設施依然能從深井或尚未完全乾涸的支流中汲取寶貴的水源,保障了部分核心田地的灌溉,使得糧食產量雖大幅下降,卻未至絕收。
2.倉儲之厚:劉衍深諳“深挖洞,廣積糧”之理,一直將糧食儲備視為戰略根本。各郡縣官倉常備足額存糧,此刻成了穩定人心的定海神針。
3.組織之力:高效的行政體係能夠迅速將儲備糧食調配到需要的地方,並組織民眾利用現有水源進行生產自救,避免了無序和混亂。
應對與擴張:危機中的機遇
麵對天災,劉衍的決策果斷而富有遠見:
·內固根本:在保障自身軍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青州並未完全封閉。劉衍下令,在嚴格控製下,允許部分確實活不下去的鄰近州郡流民入境,將其安置在水利工地上“以工代賑”,既給了他們生路,也加速了水利設施的完善,為未來做準備。
·外拓影響:這是劉衍謀劃的關鍵一步。他對賈詡、郭嘉道:“天災雖厲,亦是我等收取人心、擴展影響之機!”
·支援關中:關羽坐鎮的長安及三輔地區,本是旱災重災區。劉衍下令,從青州和渤海糧倉調撥大量糧食,由趙雲率軍護送,經黃河渭河水路雖水位低,但大船難行,小船仍可通行)運抵關中。這不僅穩定了關羽軍心,更讓關中士民真切感受到這位“劉皇叔”的仁德與實力,歸附之心愈堅。
·滲透冀州:對於袁尚、袁熙控製的冀州西部和幽州南部,劉衍並未直接軍事進攻,而是采取了“糧食外交”。通過糜竺的商業網絡和暗衛的暗中操作,以“民間貿易”的形式,向這些饑荒嚴重的地區輸出部分糧食,換取當地豪強的善意、情報乃至暗中投誠。許多塢堡主和郡縣官員,為了活命,不得不仰青州鼻息。
·掣肘曹操:對於曹操,劉衍則采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他拒絕了曹操方麵隱晦的借糧請求,但也沒有完全封鎖邊境,默許了少量糧食通過民間渠道流入曹操控製區的邊緣地帶,既避免徹底激怒曹操,又讓其無法全力救災,持續消耗其國力。
天下的目光與人心的傾斜
青州及其控製區)在滔天旱災中的從容與餘力,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應。
在曹操治下,雖然他也竭力救災,但資源捉襟見肘,不得不采取高壓政策,甚至“借”糧於大戶,引發了不少內部矛盾,民間怨聲載道。
在劉備的徐州,雖有糜竺傾家蕩產助劉備賑災,但底蘊薄弱,杯水車薪,饑荒依舊嚴重。
而在袁氏殘部等地,更是人間地獄。
“聽說隻有青州劉皇叔那裡不缺糧!”
“去了青州,就能活命!”
這樣的消息在流民中口耳相傳,儘管各勢力設法阻攔,依然有大量人口想方設法湧入劉衍的控製區。這不僅是人口的增加,更是人心的歸附。
戲誌才的感慨
就連一向洞察世情的戲誌才,看著各地送來的災情報告與青州境內的井然有序,也不禁對劉衍歎服:“主公,昔日您力排眾議,堅持將大量資源投入水利與倉儲,詡自稱)當時雖未反對,內心亦覺有些耗費過巨。今日方知,主公之深謀遠慮,非常人可及。此非救一時之災,實乃立萬世之基也!”
劉衍望著窗外依舊酷熱的天空,目光卻仿佛看到了雨後天晴的未來:“根基不牢,地動山搖。這大旱,燒焦了彆人的田地,卻也幫我淬煉了自家的基石。傳令下去,抗旱救災,不可有一日鬆懈!同時,命暗衛密切關注天下動向,尤其是……曹操和劉備的下一步動作。”
大旱如同一個巨大的篩子,篩去了浮華與虛弱,留下了真正堅實的根基。經此一役,劉衍集團的潛力與韌性展露無遺,其聲望與實力,在無聲無息中,已然更上一層樓。天下有識之士,愈發清晰地看到,未來的天命所歸,似乎正向著那位坐擁青冀、虎視關中,且能在滔天旱災中獨善其身、甚至逆勢而上的漢室宗親,傾斜而去。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