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的冬日,濕冷刺骨,江風如刀。然而劉備心中求賢的火焰,卻越燒越旺。司馬徽“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話語,日夜在他耳邊回響。在初步穩定江夏防務,並與劉琦進一步鞏固關係後,他決意親往隆中,拜訪那位傳說中的“臥龍”諸葛亮。
此番出行,張合與文醜皆跟隨。
擇一晴日,劉備命人備好薄禮,隻帶張合、文醜及十數名精乾親隨,輕裝簡從,乘舟溯漢水而上,往襄陽方向而去。
一顧茅廬,風雪閉門
一路打聽,方知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山巒疊翠,地勢清幽。及至山腳,但見林木蕭疏,一條小徑蜿蜒而上,通往深處。詢問山間樵夫,確知諸葛先生便居於此山之中。
眾人下馬步行,踏著積雪未消的山路,來到幾間掩映在修竹蒼鬆間的茅草屋前。但見柴扉緊閉,唯聞鬆濤陣陣,清泉潺潺,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文醜環顧四周,見茅屋簡陋,不禁皺眉,低聲道:“主公,那諸葛亮不過一介村夫,竟勞動主公大駕親臨?未免太過!”
張合雖未言語,但目光掃過茅屋,眼神中也掠過一絲不以為然。他久在袁紹麾下,所見名士無不居華屋、乘駿馬,如此隱居山野者,若非真有大才,便是徒有虛名之輩。
劉備正色道:“二位將軍豈不聞‘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賢才居於陋室,正顯其誌趣高潔,豈可以貌取人?”他整了整衣冠,親自上前,輕叩柴扉。
片刻,一童子開門而出。
劉備躬身施禮,態度極為謙和:“勞煩童子通稟,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臥龍先生。”
童子眨了眨眼,回道:“先生今早外出,歸期未定。”
劉備心中一陣失望,仍耐心問道:“可知先生往何處去了?”
童子搖頭:“先生行蹤不定,或訪友,或遊學,或於山中靜坐,小人不知。”
此時,天色漸晚,山風愈寒,竟飄起細碎雪花。文醜忍不住道:“主公,既然不在,不如先回,改日再來。”
劉備望著漫天飛雪,沉吟片刻,對童子道:“既如此,備不便打擾。待先生歸來,煩請轉告,劉備曾來拜訪。”他留下名帖禮物,這才帶著眾人,踏雪下山。張合見劉備神色如常,毫無慍色,心中微動。
二顧茅廬,疑雲再生
回到江夏,劉備處理了幾日軍務,心中始終惦念隆中之行。探聽得諸葛亮已回隆中,便再次準備禮物,仍喚張合、文醜同行。
時值深冬,天寒地凍,道路更難行走。文醜頗有怨言:“主公,何須如此?遣一使者召之即可,若其不來,便是不識抬舉!”
張合亦道:“主公禮賢下士,天下皆知。然一而再往訪,若其仍避而不見,恐有倨傲之嫌,於主公聲望有損。”
劉備搖頭,目光堅定:“昔齊桓公五往求見小臣稷,方得一見。今備欲求安天下之大賢,豈因道路艱難、些許顏麵而止步?二位將軍,欲成大事,需有海納百川之胸襟,金石為開之誠心。”
二人見劉備意決,不再多言,隻得隨行。
再次來到隆中草廬,卻見柴扉依舊緊閉。叩門良久,方有一青年文士開門,自稱是諸葛亮之弟諸葛均。
劉備施禮問道:“備特來拜見臥龍先生,不知今日可在?”
諸葛均還禮道:“家兄昨日應友人崔州平之邀,出外閒遊去了,或駕小舟遊於江湖,或訪僧道於山嶺,或尋朋友於村落,或樂琴棋於洞府,行蹤莫測,歸期亦不定。”
劉備聞言,悵然若失。兩次皆不遇,莫非天意如此?還是這諸葛亮,當真無意出山?
文醜按捺不住,語氣已帶不滿:“我家主公兩次親臨,誠意足矣!汝兄何故屢屢避而不見?”
諸葛均神色不變,淡然道:“家兄去留,均不敢過問。將軍請回。”
劉備急忙製止文醜,再次對諸葛均恭敬道:“既如此,備不便久擾。區區薄禮,聊表心意,望先生笑納。他日備當再來拜謁。”留下禮物,怏怏而回。
歸途之中,文醜憤憤不平:“主公,我看這諸葛亮,分明是徒有虛名,故意擺譜!何必再費心力!”
張合雖未附和,但眉宇間也凝聚著疑慮。兩次撲空,他也開始懷疑,這“臥龍”是否值得主公如此折節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