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自新大漢立國,定鼎長安,轉眼已是五載春秋。
這五年,天下承平,海內安寧。在開國皇帝劉衍的勵精圖治與一眾能臣乾吏的悉心輔佐下,新朝如同一棵茁壯的大樹,深深紮根於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煥發出蓬勃生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得民生得以極大恢複;興修水利,鼓勵農桑,各地倉廩日漸豐實;整頓吏治,廣開言路,朝堂之上風氣為之一清;疏通商路,安定四方,長安、洛陽等大邑再現“八方輻輳,客似雲來”的盛景。真正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派欣欣向榮之象。
國家根基日益穩固,冊立儲君,定鼎國本,便成為了朝野上下最為關注的大事。而這個人選,毫無懸念。
這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修繕一新、更顯巍峨壯麗的大漢皇宮正殿——承天殿注:為新建的宮殿),迎來了又一重大典禮。
殿外廣場,禁軍甲胄鮮明,肅立如林;殿內,文武百官冠帶整齊,肅穆以待。空氣中彌漫著莊重與喜慶交織的氣氛。
年僅十二歲的劉晟,身著特製的四爪蟒龍太子袍服,頭戴遠遊冠,立於禦階之下。五年時光,已讓那個在軍前獻策的聰慧孩童,成長為一個身姿挺拔、麵容俊朗、眼神清澈而沉穩的少年。他靜靜地站在那裡,舉止從容,氣度已然不凡,仿佛天生就該站在這個位置。
鐘磬之聲悠揚響起,大漢皇帝劉衍與皇後蘇婉,並肩升座。劉衍帝威日重,目光開闔間更具掌控天下的氣度;而皇後蘇婉,鳳儀天下,端莊溫婉中亦透著一國母後的雍容。
內侍監展開明黃詔書,以渾厚的聲音朗朗誦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
詔書中盛讚了大漢立國以來的治世景象,強調了儲君之於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皇長子晟,天資聰穎,仁孝性成,英武類朕,幼而岐嶷,長而敦敏。孝友著於宮闈,賢德聞於朝野。名器所歸,人情允協。茲恪遵天命,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晟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臣,劉晟,謹遵聖諭!叩謝父皇、母後隆恩!必當勤學修德,恪守儲君之責,不負父皇母後期望,不負天下萬民所托!”劉晟的聲音清越而堅定,他撩袍跪倒,行三跪九叩大禮,從內侍手中接過了那象征著儲君地位的太子金冊與寶璽。
這一刻,他正式成為了大漢帝國的皇太子,未來的國君。
看著兒子沉穩的模樣,劉衍眼中滿是欣慰與驕傲。這五年,他不僅處理國政,亦從未放鬆對劉晟的教導。親自傳授其為君之道,令荀彧、賈詡等大儒名臣為其講授經史子集、治國方略,甚至允許他旁聽朝政,了解民間疾苦。劉晟亦不負眾望,勤奮好學,舉一反三,仁厚睿智之名,早已傳遍朝野。
蘇婉皇後看著兒子,眼角微微濕潤,那是喜悅與自豪的淚水。
“臣等參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以荀彧、關羽為首的文武百官,齊刷刷向這位年輕的儲君躬身行禮,聲音彙聚成洪流,在承天殿內回蕩。
禮成,雅樂再起,莊嚴肅穆。
劉衍攜太子劉晟,步出承天殿,接受百官和遠處代表的朝拜。陽光灑在父子二人身上,龍袍與太子服交相輝映,象征著帝國的現在與未來。
劉衍俯瞰著下方如山如海的臣民,對身旁的太子低語,聲音中帶著期許與重任:“晟兒,今日之後,你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萬裡江山,兆億黎民,將來都要托付於你。望你永遠記得,何為君,何為臣,何為民心。”
劉晟鄭重頷首,目光清澈而堅定:“兒臣銘記父皇教誨,必以天下為己任,夙興夜寐,不敢懈怠!”
望著眼前繁榮昌盛的長安城,聽著耳畔山呼海嘯般的萬歲、千歲之聲,劉衍知道,他開創的帝國,已經平穩地度過了最初的階段,並且擁有了一個值得期待的繼承人。大漢的國運,正如這中天的烈日,光芒萬丈,其道大光。
冊封太子,不僅定下了國本,更向天下昭示了大漢帝國的穩定與傳承有序,為這盛世華章,寫下了承前啟後的關鍵一筆。未來的畫卷,正等待這位年輕的太子,去揮毫潑墨。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