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站穩腳跟_晚清三傑恩仇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55章 站穩腳跟(1 / 1)

虹橋之戰後,李鴻章趁熱打鐵。

利用虹橋勝利帶來的聲望和上海豐沛的財力,更大規模地購置先進武器,甚至開始引進技術,嘗試建立自己的小型軍械修理所上海洋炮局前身)。洋教習的數量和訓練強度都大大增加。

大量吸收江浙一帶的團練武裝如郭鬆林的鬆字營等),招募新兵,以銘字營、鼎字營等老營為骨乾,迅速擴充部隊。同時淘汰過於陳舊的武器和人員。

主動出擊,配合洋槍隊常勝軍)作戰,接連在北新涇、四江口等地與太平軍激戰,勝多敗少。每一次戰鬥,都是對新裝備、新戰術的磨合,對部隊士氣的提升。

李鴻章深諳宣傳之道,有意識地讓裝備整齊、軍容嚴整的淮軍部隊在租界邊緣或主要街道進行操練和行軍展示,讓上海各界親眼目睹這支軍隊的蛻變。同時,他也更注重與洋人、官紳的交往,展現其開明、務實的形象。

短短數月時間,當初那支衣衫襤褸、武器簡陋、被譏為“叫花子軍”的隊伍,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支裝備著精良西式武器雖然尚未完全統一)、穿著統一製服、號令嚴明、士氣高昂、且擁有實戰勝利背書的勁旅——“淮軍”。

李鴻章,這位曾經被輕視的“叫花子統帥”,也以其手腕、魄力和在虹橋等戰事中展現的決斷力,贏得了上海灘的敬畏,奠定了他在晚清政壇崛起的第一塊堅實基石。

但他深知,要真正掌控上海這個華洋雜處、利益盤根錯節的複雜之地,進而將其打造為平定東南的堅實基地,這還遠遠不夠。

當務之急,是要刀鋒向內,整肅吏治。

李鴻章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以楊坊為代表的一批上海本地買辦官吏。這些人在太平軍兵臨城下時,曾積極籌餉組織抵抗,包括資助華爾洋槍隊,對淮軍初到也提供了糧餉支持,功不可沒。但他們身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媚外過甚,挾洋自重,貪墨成性,且根基深厚,盤踞要害。

楊坊身為蘇鬆糧儲道,掌管著至關重要的漕糧轉運和部分餉源,同時又是大買辦,與洋行關係極深。他自恃有功,又認為李鴻章和淮軍離不開他的財源和洋人關係網,行事漸趨跋扈,對李鴻章的指令陽奉陰違,甚至試圖通過影響洋人來左右淮軍決策。其手下黨羽也多效仿,貪腐橫行,將上海官場搞得烏煙瘴氣。

李鴻章對此洞若觀火。他深知,若不剪除此輩,則餉源不清,政令不通,淮軍永遠受製於人,更遑論大展宏圖。但楊坊樹大根深,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涉及洋人利益。如何處置,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

機會出現在一次軍餉核查中。李鴻章授意心腹幕僚劉秉璋和剛啟用的乾吏丁日昌,暗中徹查楊坊經手的款項。很快,確鑿的貪墨證據被挖出,數額驚人!李鴻章手握鐵證,不再猶豫。

他並未立即發難,而是先拜訪了英、法領事,表明自己整頓吏治、保障外商合法利益的決心,暗示楊坊等人的行為已損害中外合作大局。此舉意在穩住洋人,避免其過度乾涉。

隨後,李鴻章以雷霆手段出手。他以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的身份,向朝廷呈上措辭嚴厲的奏折,詳列楊坊貪墨瀆職、媚外誤國等數大罪狀,附以確鑿證據。奏折中特彆強調楊坊等人“侵蝕餉需,貽誤戎機”,將其行為上升到影響剿匪大局的高度。

隨後,他不等朝廷批複,便以“事急從權”為由,直接下令免去楊坊蘇鬆糧儲道等一切職務,並將其拘押待參!同時被牽連罷免的還有楊坊的幾個核心黨羽和一批劣跡昭彰的買辦型官吏。

楊坊被免職拘押後,李鴻章立刻派人查抄其家產,所得巨額贓款充作軍餉。此舉如同在滾油中潑入冷水,瞬間震懾了整個上海官場。那些原本觀望甚至蠢蠢欲動的人,無不膽寒。

罷黜楊坊,是李鴻章在上海立威的關鍵一步。此舉肅清了內部最大掣肘,搬掉了阻礙政令、侵蝕餉源的大石頭;樹立了自身權威,明確了“務實、廉潔、高效”的為官標準;將漕運、厘金等關鍵財權逐步收歸自己信任的人掌控。並向洋人展示了主權,表明他李鴻章才是上海的主事者,洋人需要與之直接打交道,而非通過買辦。

清理了舊勢力,李鴻章急需搭建一套完全忠於自己、且能應對上海複雜局麵的行政班底和幕府。他摒棄了湘軍幕府中過於注重理學、清談的舊習,確立了“務實、乾練、通曉洋務”的用人新標準。

他大力起用和招攬了郭嵩燾、丁日昌、馮桂芬、劉秉璋、周馥等一批傑出人才。

郭嵩燾曾任曾國藩幕僚,是一這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的湘軍舊識,被李鴻章視為心腹謀主和洋務智囊。李鴻章任命他負責重要的文案、奏章以及與洋人交涉的文牘工作,倚重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郭嵩燾對西方製度的推崇和對洋務的深刻理解,深深影響了李鴻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丁日昌以乾練、務實、精通吏治和洋務著稱,被李鴻章委以重任,先負責厘金、製造等具體事務,後成為其整頓吏治、興辦洋務的得力臂膀。丁日昌雷厲風行,善於解決實際問題,是典型的“技術官僚”型人才。

馮桂芬是著名思想家,較早提出“中體西用”思想,被李鴻章聘為高級顧問,其著作《校邠廬抗議》中關於學習西方的主張,為李鴻章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劉秉璋、周馥作為早期追隨李鴻章的親信幕僚,繼續擔任核心職務,負責軍務協調、後勤保障等。

此外,李鴻章還積極吸納或培養了一批通曉外語、了解西方技術和商務的專門人才,如陳欽、馬建忠等,處理具體的對外交涉、合同談判、技術引進等。

這些人圍繞在李鴻章周圍,組成了與湘軍幕府風格迥異的“淮係幕府”。它更注重實際行政能力、對外交涉技巧和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充滿了濃厚的實用主義和洋務色彩,成為李鴻章治理上海、推行洋務的核心智囊團和執行機構。

解決了內政和班底問題,李鴻章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極速擴充軍力。僅靠從安徽帶來的幾千老底子和虹橋之戰的威望還遠遠不夠。他采取了極為靈活甚至“不擇手段”的擴軍策略,核心就是“招降納叛,兼收並蓄”。

李鴻章深知太平軍中不乏能征善戰之將,對太平軍將領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和利益誘惑。

同治元年1862年)夏秋之際,駐守浦東高橋、南彙等地的太平軍將領吳建瀛、劉玉林、方有才等,在淮軍壓力和李鴻章策反下,率部萬餘眾集體投降!李鴻章大喜過望,對降將優加籠絡,給予官職,如吳建瀛被授參將,將其部眾整編為“建字營”、“玉字營”等,成為淮軍擴充的主力來源之一。這些降軍久經戰陣,戰鬥力頗強。

對於蘇南浙北潰敗的清軍殘部、以及各地堅持抵抗的團練武裝,隻要願意歸附,李鴻章來者不拒。如原在薛煥麾下作戰的郭鬆林所部團練,就被李鴻章收編為戰鬥力很強的“鬆字營”。

他利用上海及周邊相對穩定區域的人口和財力優勢,繼續招募新兵。以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等老營為骨乾,采用“老營帶新營”的方式,迅速組建新營頭。老營官升任統領,其得力部下分領新營。

在華爾於1862年9月慈溪戰死後,李鴻章積極插手常勝軍原洋槍隊)事務,雖未能完全掌控,但也吸收了一些其華人士兵和部分願意效力的低階洋人軍官。

李鴻章這套組合拳效果驚人。在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上海財源)和不斷勝利虹橋後,淮軍又接連在七寶、北新涇等地挫敗太平軍)的鼓舞下,淮軍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

從初到上海時的不足10營約5000人),在不到半年時間裡,通過招降、收編、新募,營頭數量猛增至50個營左右!這其中包括了樹字、銘字、鼎字、盛字、慶字、鬆字、建字、玉字、奇字由原湘軍程學啟部擴充)、勳字常勝軍部分改編)等各係列營頭。

按每營500人左右計算,總兵力迅速達到約2.5萬人。這已經是一支足以影響整個蘇南戰局的強大力量。

利用上海得天獨厚的條件,新組建的營頭也優先裝備采購的洋槍洋炮,整體火器化水平遠高於同時期的其他清軍,甚至超過了部分太平軍主力。

秋高氣爽,李鴻章站在龍華校場,檢閱這50營、兩萬餘眾,裝備精良、旌旗蔽日的淮軍時,心中豪氣乾雲。短短半年,他完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蛻變:從被嘲笑的“叫花子統帥”,一躍成為手握重兵、坐擁中國最富庶城市、掌控新式軍隊、擁有務實乾練班底的東南強藩!

罷黜楊坊,讓他牢牢掌控了上海的財權與政權;構建淮係幕府,為他提供了治理與洋務的智力支持;而淮軍的極速膨脹,則賦予了他爭雄天下的硬實力。此刻的上海,已不再是薛煥時代的上海,更不是楊坊等買辦可以左右的上海,這裡是李鴻章的上海。

他遙望西方天京方向,又瞥了一眼租界林立的外灘,眼神深邃。恩師曾國藩“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的教誨猶在耳邊,但此刻,他心中已燃起更大的野望:以上海為基地,以淮軍為利刃,掃平蘇南,進而問鼎中樞。而租界裡那些曾經輕視他的洋人,終有一天會像歐洲人敬畏俾斯麥那樣,敬畏他這位來自東方的鐵血宰相!李鴻章的傳奇,正隨著淮軍的鐵蹄,在上海灘的煙雲中隆隆展開。

喜歡晚清三傑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晚清三傑恩仇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玄門大師今天也在物理超度 百人藏凶 千秋一燼 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藍月閃爍之時 袁氏王朝:從烏巢開始 開局廢太子:召喚羅網 末世多子多福,我爭當繁育標兵 亮劍:從金陵保衛戰開始 舌尖上的創業魚羊鮮火鍋崛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