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星墜落_晚清三傑恩仇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9章 大星墜落(1 / 1)

金陵的早春,寒意未消,秦淮河上的薄霧終日不散,為六朝古都平添幾分淒涼。兩江總督府內,藥香與墨香交織,曾國藩躺在病榻上,麵色蒼白如紙。自去歲冬日以來,他的腳麻之症越發嚴重,時有眩暈之感,醫官們束手無策,隻能開出參附湯暫保元氣。

長子曾紀澤侍立床前,麵帶憂色。窗外,幾株老梅淩寒獨放,暗香浮動,卻驅不散室內的凝重氣氛。

“父親,”曾紀澤輕聲問道,“今日感覺可好些?”

曾國藩微微搖頭,聲音虛弱卻仍保持著往日的沉穩:“造船之事雖已塵埃落定,然我心中仍有一事,日夜懸心,寢食難安。”

“父親所慮何事?兒子願聞其詳。”

“人才!”曾國藩掙紮著要坐起,曾紀澤連忙上前攙扶,“造船、製器,皆需通曉西學之才。記得容閎多年前提出的幼童出洋計劃否?此事拖延已久,不能再耽擱了。”他的語氣突然急促起來,伴隨著一陣劇烈的咳嗽,”我近來常思,自強之道,首在育人。若不能培養通曉西學之才,縱有萬千船炮,終是徒勞…….”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通報:“容閎先生求見。”

但見容閎風塵仆仆而入,這位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眼中閃爍著熱切的光芒。他躬身施禮:“滌帥,聽聞朝廷已決意繼續造船,實乃國家之幸。然閎有一言,不吐不快——”

曾國藩微微抬手,止住了他的話頭:“純甫不必多言,你所思即我所慮。派遣幼童出洋肄業之事,當立即上奏。這些年你在江南製造局曆練,於西學西藝所知日深,正是大用之時。”

接下來的日子裡,曾國藩強撐病體,在病榻前與容閎、曾紀澤等人詳細商議奏折內容。書房內,一幅《海國圖誌》懸掛壁上,地球儀靜靜立在案頭,仿佛在訴說著這個古老帝國對世界的重新認知。

“奏折當首陳時局之危,”曾國藩聲音虛弱卻思路清晰,“西洋諸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四海。我朝若不能培養通曉其技藝之才,終難與之抗衡。”說到這裡,他突然語塞,麵露痛苦之色——舌蹇之症又發作了。

曾紀澤連忙遞上紙筆。曾國藩顫抖著手寫下“師夷長技以製夷”數字,墨跡略顯淩亂,卻仍可見往日風骨。

容閎見狀,不禁熱淚盈眶:“滌帥抱病仍心係國事,閎敢不竭儘全力!”

經過數日斟酌,奏折漸成雛形。曾國藩每必親自審閱,有時正商議間,他的腳麻之症發作,不得不暫停議事;有時話到嘴邊,卻因舌蹇而不能暢言。但他始終堅持親自修改奏折的每一個字句,常常夜深人靜時,仍見他的書房燈火通明。

“委員人選至關緊要,”一日,曾國藩在病榻上囑咐,“陳蘭彬老成持重,熟知洋務,可為正委員;純甫你通曉西學,精通英語,擔任副委員最為相宜。至於上海局事,劉翰清辦事穩妥,可當此任。”

容閎建言:“出洋幼童年齡當在十二至十六歲之間,需身家清白,聰穎好學。先在上海設局培訓中西學問,合格者方可放洋。”

“善,”曾國藩點頭,“還需在奏折中詳定章程:留學期以十五年為限,期間需兼習中學,每屆派三十人,逐年增加...”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這份由曾國藩領銜,李鴻章、丁日昌等聯署的奏折終於發出。奏折中詳細闡述了派遣留學生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案,字字懇切,句句鏗鏘:“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三月的金陵,陰雨連綿。總督府內氣氛凝重,曾國藩已臥床不起多日。這日清晨,他突然精神稍振,示意要坐起。

曾紀澤連忙上前攙扶,見父親目光清明,心下稍安:“父親今日氣色見好。”

曾國藩微微搖頭,顫抖的手指在錦被上劃著字。曾紀澤會意,忙取來紙筆。

“奏折可曾發出?”曾國藩費力地寫下。

“回父親,已於二月二十七日發出。李中堂、丁日昌等均聯署,想必朝廷必會重視。”

曾國藩頷首,又寫道:“幼童出洋,事關百年大計。須擇聰穎子弟,兼習中西之學,不可偏廢。”

“父親放心,章程中已明確規定。容純甫更是主張幼童在美仍需研讀聖賢書,不忘根本。”

曾國藩麵露欣慰之色,正要再寫什麼,突然一陣劇烈的咳嗽襲來,麵色霎時變得灰白。醫官急忙上前診視,卻見曾國藩的手無力垂下,眼神開始渙散。

“父親!父親!”曾紀澤跪在床前,泣不成聲。府中親眷聞聲趕來,圍在病榻四周。

曾國藩用儘最後力氣,顫抖著手寫下”自強”二字,墨跡未乾,手已無力垂下。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看到了遙遠的未來,那雙曆經滄桑的眼睛裡,滿是不甘與期待。

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日1872年4月2日),曾國藩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臨終之際,子孫環伺在側,見證了這一代名臣的最後時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金陵的噩耗通過六百裡加急送至京師時,養心殿內正商議西北軍務。當奏報呈至禦前,年輕的同治皇帝覽畢,頓時麵色大變,急忙將奏折轉呈簾後的兩宮皇太後。

慈禧太後接過奏折,手指微微顫抖。她細細閱畢,長歎一聲,對身旁的慈安太後道:“姐姐,曾國藩…….薨了。”

慈安太後聞言,手中的茶盞險些跌落,眼圈頓時紅了:“這……這可如何是好?曾國藩乃國之柱石,這些年多虧他在江南支撐……”

慈禧太後雖神色如常,但語氣中難掩痛惜:“記得鹹豐十一年,先帝駕崩不久,八大臣專權,若不是曾國藩在江南穩住大局,及時遣李鴻章組建淮軍,後果不堪設想。後來平定長毛,再造江山,實乃第一功臣。”

兩宮太後當即下旨:“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著內閣擬旨,追贈太傅,諡號‘文正,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並令各省建立專祠祭祀。”

次日早朝,百官俱著素服。慈禧太後在簾後沉痛宣諭:“曾文正公儘瘁國事,鞠躬儘瘁。於軍務倥傯之際,猶能留心洋務,倡辦製造局,派遣幼童出洋,實乃老成謀國。今驟聞溘逝,悼惜殊深。”

慈安太後接著道:“著賞給陀羅經被,派醇親王代表朝廷前往致祭。予諡,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所有任內處分,悉予開複。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

朝廷的哀悼之意迅速傳遍天下。各省督撫紛紛上奏請建專祠,李鴻章在奏折中寫道:“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深宏,秉性忠誠,持躬清正。其在軍時,前後十餘年,曆儘艱險,終成大功。江南遺愛,百姓猶思。”

消息傳到保定,李鴻章悲痛萬分,立即上書朝廷,懇請速批留學生計劃。他在奏折中寫道:“此乃文正公臨終所念,關係國家百年大計。西學東漸,勢在必行;培育人才,刻不容緩…….”

養心殿內,兩宮皇太後閱罷奏折,相視無言。最終,慈禧太後輕歎一聲:“準奏吧。這也是了卻曾文正一樁心願。但願這些出洋的孩兒,真能學成歸來,助我大清自強。”

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在上海登船赴美,開啟了近代中國首批官派留學生之旅。臨行前,李鴻章特命在碼頭設香案,率領文武官員向金陵方向行禮,告慰曾國藩在天之靈。

碼頭上,容閎望著這些身著錦袍、腦後垂辮的少年,目光中充滿期待。而此時,曾國藩已逝世四月有餘,未能親眼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長江之上,航船緩緩駛離港口。容閎站在甲板上,遙望金陵方向,輕聲自語:“滌帥,您的遺願終於實現了。這些孩子,必將成為國家自強的種子…….”

江水東流,不舍晝夜,承載著一個古老國度邁向現代化的夢想與希望。而在不遠處的江南製造總局內,機器轟鳴,工匠忙碌,正為這個千年古國打造著第一艘自造的蒸汽軍艦。新舊交替的時代,正悄然來臨。

曾國藩雖逝,但他開啟的洋務事業仍在繼續。從金陵到保定,從福州到上海,一批又一批的後來者,正沿著他開辟的道路,繼續著這場”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艱難求索。而朝廷給予的哀榮,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追念,更是對這個古老帝國自強之路的肯定與期許。

喜歡晚清三傑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晚清三傑恩仇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假千金重生後,總裁們爭當舔狗 我的末日小弟生活 無限之維度進化 逆徒跪下!師尊擺爛後躺贏修仙界 宇航員小明火星曆險記 喪屍孕媽囤貨忙前夫彆擋道 NBA之雙修大帝 逆天改命:我的美女上司 我在都市拆因果 龍脈密碼:九州詭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