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嵐水縣,晨霧像一層薄紗裹著整座縣城,低窪處的農田裡還凝著晶瑩的露珠。
秦宇軒、趙科和孫工三人踏著微涼的晨光走出宿舍,昨夜整理走訪筆記到深夜,眼下眼底都帶著淡淡的青黑,卻絲毫沒影響腳步的輕快。
縣招待所食堂的早餐簡單得很,小米粥配著鹹菜和白麵饅頭,三人匆匆扒了幾口,便拎著公文包直奔縣企辦——今天要查的農產品深加工補貼台賬,是解開企業投訴謎團的關鍵。
企辦坐落在縣政府大院西側的老辦公樓裡,紅磚牆皮斑駁脫落,樓梯扶手被歲月磨得發亮。還沒到辦公室門口,就見企辦主任周明陪著個戴黑框眼鏡的中年男人候在走廊裡。男人穿著洗得發白的深藍色夾克,胸前彆著褪色的工作牌,上麵印著“王建國”三個字。
“秦主任,可把你們盼來了!”周明快步迎上前,熱情地握住秦宇軒的手,指了指身邊的人介紹,“這是咱們企辦負責補貼審批的王主任,昨天接到通知就連夜把台賬整理好了,就等你們來查。”
王建國臉上堆著略顯僵硬的笑,鏡片後的眼睛快速掃過三人,伸手遞來一杯泡得釅稠的綠茶:“秦主任一路辛苦,先喝口茶歇口氣?台賬都在檔案室,隨時能看。”
秦宇軒接過茶杯卻沒碰,指尖在微涼的杯壁上輕輕敲了敲,開門見山:“多謝王主任費心,我們時間緊,就不耽誤了,先看去年的補貼審批材料和台賬吧,重點是流程細則和審批標準。”
王建國的笑容頓了頓,隨即又舒展開:“應該的,應該的,這邊請。”
他引著三人走進二樓的檔案室,拉開靠牆的鐵皮櫃,裡麵整齊地碼著一摞摞藍色文件夾,最上麵放著幾本厚重的牛皮紙台賬本。“這些全是去年的審批材料,按月份排的,台賬在這兒,每筆補貼的申請、審批、撥款記錄都記在上麵了。”
趙科率先拿起台賬本,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目光像探照燈似的掃過密密麻麻的字跡。孫工則蹲在地上,一本本翻看企業申請材料,時不時從公文包裡掏出便簽紙做標記。
秦宇軒站在兩人中間,視線在台賬和材料間來回切換,沒放過任何一處可疑的細節。
檔案室裡靜得隻剩紙張翻動的“沙沙”聲,陽光透過狹小的窗戶照進來,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
沒過多久,趙科突然“咦”了一聲,指著台賬上的一行記錄說:“秦主任,你看這兒——福滿糧油廠的申請日期是去年10月28號,利民油坊是10月12號,按說先申請的先審核,可福滿糧油廠11月5號就批下來了,利民油坊反倒拖到12月才出結果。”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疑惑:“而且福滿的審批意見就四個字‘符合條件’,連具體符合哪條政策標準都沒寫,這也太籠統了。”
秦宇軒湊過去一看,果然如趙科所說,台賬上福滿糧油廠的審批欄裡,字跡潦草且含糊,和其他企業詳細標注“符合《嵐水縣農產品深加工補貼細則》第三條第二款”的格式截然不同。
他正想開口,蹲在地上的孫工也舉著一份材料站起身,眉頭擰成了疙瘩:“秦主任,興旺糧廠的情況更奇怪,他們去年提交了三次申請,每次的材料我都看了,營業執照、產能報告、納稅證明一應俱全,可三次都被駁回了。”
孫工把材料遞到秦宇軒麵前,指著“駁回理由”一欄:“你看,駁回通知上隻寫‘材料不全’,連缺什麼材料都沒標注,這讓人家怎麼補?”
王建國原本靠在鐵皮櫃上,聽到兩人的話,身子猛地直了直,額角瞬間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快步走過來,伸手想翻趙科手裡的台賬,語氣帶著刻意的輕鬆:“哎呀,可能是當時負責錄入的小同誌疏忽了,忙起來就忘了寫全。基層工作瑣碎,難免有疏漏。”
“疏漏?”秦宇軒從孫工手裡拿過興旺糧廠的申請材料,指尖在“駁回理由”那行字上重重一點,目光銳利地看向王建國,“王主任,補貼審批是政策性工作,每一步都得有依據,‘材料不全’四個字就能把企業打發了?”
他話鋒一轉,又指向另一份材料:“還有順達麵廠,你看他們的產能數據——年產麵條十二萬斤,可隔壁豐裕麵廠的產能報告顯示,人家有五台新設備,年產也才十萬斤。順達麵廠的設備清單裡隻有兩台舊機器,怎麼就‘符合條件’拿到補貼了?這筆審批是誰簽的字?”
王建國的臉“唰”地白了,眼神躲躲閃閃,手不自覺地攥緊了夾克下擺:“這……這審批是集體決策的結果,具體是誰簽的字,時間太久了,我記不清了。”
“記不清?”秦宇軒把材料往桌上一放,紙張碰撞發出清脆的響聲,“王主任,國家的補貼政策是給真正需要的小企業,不是給關係戶開的綠燈。
現在這些台賬和材料裡的問題明擺著,你要是真想解決問題,就如實說——這些‘特殊’企業的審批,是不是走了不一樣的流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宇軒的話像一塊石頭砸在王建國心上,他張了張嘴,喉結滾動了幾下,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就在這時,周明突然慌慌張張地跑進來,額頭上全是汗:“秦主任!秦主任!林書記讓你趕緊去他辦公室一趟,說有急事找你!”
秦宇軒皺了皺眉,看了眼桌上攤開的材料,又掃了眼麵色慘白的王建國,對趙科和孫工叮囑道:“你們繼續查,把有問題的材料單獨挑出來,每一處疑點都做好標記,尤其是審批意見模糊、駁回理由不清的,全部整理成清單。”
說完,他跟著周明朝三樓的書記辦公室走去。
林書記名叫林茂盛,五十多歲,頭發梳得一絲不苟,臉上總是帶著溫和的笑意,據說在嵐水縣任職多年,人脈極廣。
秦宇軒一進門,就見林茂盛正親手泡著一壺龍井,茶香嫋嫋散開。
“秦主任來了,快坐快坐。”林茂盛熱情地招呼他坐下,把一杯冒著熱氣的茶推到他麵前,“聽說你們昨天剛到就去走訪企業了,真是雷厲風行啊,年輕人有衝勁!”
“林書記過獎了,我們是來落實政策、解決問題的,自然要抓緊時間。”秦宇軒端起茶杯,卻沒喝,開門見山,“今天我們在企辦查補貼台賬,發現了不少問題,想向您了解一下情況。”
林茂盛臉上的笑容淡了幾分,他慢悠悠地給自己也倒了杯茶,抿了一口才說:“哦?什麼問題?企辦的工作我一直盯著,王主任他們做事挺規範的,會不會是有什麼誤會?”
“是不是誤會,查清楚就知道了。”秦宇軒把福滿糧油廠“後申請先審批”、順達麵廠“產能造假”、興旺糧廠“三次被拒無理由”的情況簡要說了一遍,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這些企業明顯不符合補貼條件卻拿到了錢,而真正符合條件的企業卻被拒之門外,這恐怕不是‘誤會’能解釋的。”
林茂盛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麵輕輕敲擊著,沉默了幾秒才開口:“秦主任啊,基層工作複雜得很。有些企業看著規模差不多,實際的產能、納稅情況、帶動就業人數都不一樣,審批的時候要綜合考量。”
他試圖勸說:“補貼政策的細則確實有點籠統,但審批流程絕對沒問題,都是按規定來的。我看這樣,讓王主任下午給你們詳細講講審批標準,把細則一條條解釋清楚,沒必要興師動眾去查企業,免得影響人家正常生產。”
“標準模糊不清,企業主都不知道具體要求,這本身就是大問題。”秦宇軒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直視林茂盛,“我們已經和幾家拿到補貼的大廠約好了,今天下午去實地核查,產能有多少、設備有幾台、納稅交了多少,現場一看便知。政策落地不能隻看紙麵,得看實際情況。”
林茂盛臉上的笑容徹底消失了,眼神沉了下來:“秦主任,嵐水縣的情況特殊,企業和政府的關係一直很融洽,要是你們這麼一查,難免會讓企業覺得我們不信任他們,影響後續的合作。還是先聽我們的安排,彆打亂了工作節奏。”
“林書記,我們的工作就是查清實情,讓補貼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惠及需要的企業,這和咱們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談不上‘打亂節奏’。”秦宇軒站起身,手裡的公文包往腋下一夾,“要是沒彆的事,我先回去繼續工作了,下午的實地核查不能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