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東風鄉的晨霧還未散儘,秦宇軒就帶著孫工、趙科趕到了鄉企辦。
院子裡,五台剛修複的計算機擺放在臨時騰挪的房間裡,蒙著薄塵;牆角堆著待分發的操作手冊。這是延期調研第一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兌現給林書記承諾的關鍵一步。
“昨天寄了第一份進展報告,提了東風鄉的推進難點。”秦宇軒擦淨計算機屏幕,語氣堅定,“林書記回信說,東風鄉是‘基礎薄弱地區的典型’,做好了能給其他鄉鎮打樣,必須在5月15日前啃下這塊硬骨頭。”
孫工蹲在地上調試設備,抬頭回應:“計算機都修好了,但係統得再簡化。昨天試裝嵐水的基礎版,鄉供銷社會計說步驟太多,記不住。”
秦宇軒翻開筆記本,裡麵記滿農戶和乾部的反饋:“砍功能!隻留‘收支記賬’‘庫存登記’‘補貼核算’三樣,每個功能操作步驟不超兩步。”他轉頭對趙科說:“你現在去鄉黨校,擺好培訓桌椅,下午通知糧站、供銷社和三個合作社的人參訓,先從開機、打字教起。”
中午,陽光照進鄉黨校教室。二十多個學員坐在桌前,眼神裡滿是好奇與忐忑。秦宇軒站在講台上,舉起手繪操作圖:“大家彆怕,這機器就像算盤,練幾次就熟了。”
培訓剛半小時,就有人舉手。鄉供銷社老主任王建國攥著老花鏡,手指在鍵盤上懸著:“秦主任,鍵盤上的字母我都認不全,咋打字啊?”
秦宇軒遞給他一張拚音字母表:“貼在鍵盤旁,先練‘玉米’‘小麥’這些常用詞,咱們天天說,記起來快。”他早讓孫工在係統裡預設常用詞彙,輸入首字母就能跳出對應文字,大幅降低操作難度。
下午,趙科帶著政策落實報表找到秦宇軒。報表顯示,東風鄉去年有3筆農業補貼發放延遲,2家企業未申領技改補貼。
“這是老問題,得跟信息化推進同步解決。”秦宇軒指著報表紅圈,“明天你去鄉財政所,整理補貼申領流程,做成海報貼在各村,和信息化培訓一起講,讓大家知道政策咋領、係統咋用。”
5月3日,東風鄉糧站的計算機正式啟用。站長李長河盯著屏幕庫存數據,哆嗦著點下“保存”:“以前算庫存得翻三個賬本,算錯了還得重算,現在十分鐘就搞定!”
秦宇軒遞過維護手冊:“每天用完關機,每周三技術骨乾來巡檢,有問題隨時打電話。”
當晚,秦宇軒在招待所整理日誌,孫工敲門進來:“城郊蔬菜合作社想加‘采收提醒’功能,他們簽了采購合同,怕忘采收時間。”
“需求合理,但不能加複雜功能。”秦宇軒琢磨道,“在‘庫存登記’裡加‘預計采收日’欄目,輸入日期後,當天彈出文字提醒,簡單實用。”
5月8日,嵐水技術骨乾張秀蓮帶兩名學員來支援。她剛進鄉企辦,就被圍住了。王建國舉著操作手冊問:“小張老師,‘補貼核算’咋填?輸了金額,咋不顯示合計數?”
張秀蓮坐下手把手教學:“得先選‘補貼類型’,再填金額,係統才自動合計。您看,這樣操作……”她邊演示邊把關鍵步驟寫在紙上,讓王建國跟著畫。
5月10日,東風鄉信息化試點推進到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會計劉春燕錄完第一筆青菜采收數據,激動地說:“以前記賬記混了,少算兩畝地收成,差點跟采購商鬨矛盾。現在係統寫得清清楚楚,再也不怕錯了。”
趙科也傳來好消息:“鄉財政補貼流程理順了,海報貼出去後,三家企業來谘詢技改補貼,明天就幫他們填申請材料。”
5月12日,距離第一階段結束還有3天,秦宇軒帶兩人全麵排查試點。糧站係統穩定,供銷社賬目規範,三個合作社基礎數據已錄入。唯有養豬合作社反映,係統沒有“飼料消耗”登記項。
“是咱們考慮不周全。”秦宇軒讓孫工臨時加“其他支出”欄目,“先湊合用,第二階段再優化,給他們定製專門模塊。”
5月15日,第一階段收尾。秦宇軒坐在桌前,寫第二份進展報告:“東風鄉5家試點均完成係統落地,培訓學員23名,8人能獨立操作;整改補貼延遲問題3個,協助4家企業提交技改補貼申請……”他把報表和學員名單附在信後,仔細封好。
傍晚,三人坐在返回嵐水的班車上。趙科翻著統計數據:“第一階段不錯,嵐水骨乾隊伍穩了,東風鄉也開了頭。”
孫工琢磨著:“第二階段要優化東風鄉係統,還得準備培訓資料,有的忙了。”
秦宇軒望著窗外田野,掏出筆記本寫第二階段計劃:5月20日前完成東風鄉係統優化;5月25日前整理3個“政策+信息化”結合案例;6月1日前啟動三地經驗初步總結。
班車駛進嵐水縣境,遠處廠房頂“數字化助力生產”的標語在夕陽下格外醒目。秦宇軒知道,距離6月22日調研截止日還有一個多月,硬仗還在後麵。但看著手裡的進展報告,想著東風鄉乾部群眾的笑容,他心裡格外踏實。隻要按計劃穩步推進,一定能拿出紮實的成果。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