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內,嬴駟站在禦書房外,整理著自己的衣冠。今日,他受父王嬴渠梁之命,前來彙報武勝學堂的最新成果。
"太子請進。"內侍輕聲通報。
嬴駟步入禦書房,隻見嬴渠梁正伏案批閱竹簡,見他進來,露出讚許的笑容。
"父王,武勝學堂擴建工程已經完成,新招收的兩百名學員也已安頓妥當。"嬴駟恭敬地行禮彙報。
嬴渠梁滿意地點點頭:"好!自學堂建立以來,戰功赫赫,為我秦國培養了不少人才。"他擱下手中的竹簡,"說說你接下來的打算。"
嬴駟早有腹稿:"兒臣認為,武勝學堂不能隻局限於培養軍事人才。如今我秦國版圖日益擴大,需要大量懂得治理的官員。因此,兒臣欲在學堂增設文治課程,培養既懂軍事又通政務的全才。"
嬴渠梁眼中閃過驚喜:"此議甚善!秦國欲強,不僅要能戰,更要善治。"他沉思片刻,"你可有合適人選執掌文治教習?"
"兒臣已請大良造商鞅推薦了幾位通曉法理、熟悉新政的官員,待確定後便可開課。"
嬴渠梁大為讚賞:"很好!武勝學堂既能出將,又能出相,我秦國何愁大業不成?"
正說話間,內侍匆匆進來報告:"陛下,大良造求見,言有要事稟報。"
"宣。"
商鞅大步入內,見到嬴駟也在,點頭致意後便直奔主題:"陛下,韓國邊境有異動,似在集結兵力,意圖不明。"
嬴渠梁眉頭一皺:"韓國小國,安敢輕舉妄動?"
商鞅解釋道:"據探子回報,韓國已與趙國結盟,可能正密謀聯手攻我邊境。這次韓國動作,很可能是趙國在背後指使。"
"趙國!"嬴渠梁冷哼一聲,"看來上次的教訓還不夠深刻!"他轉向嬴駟,"太子,你覺得該如何應對?"
嬴駟思索道:"父王,與其等他們來犯,不如先發製人。韓國雖小,但地處我國東進要道,若能拿下,對我國東向戰略大有裨益。"
商鞅附和道:"太子所言極是。臣建議,先發奇兵,直取韓國西部要塞,斷其與趙國聯絡之路,再以主力壓境,迫其就範。"
嬴渠梁聽罷,目光堅定:"就依此計!"他看向嬴駟,"太子,此戰由你統領,可從武勝學堂選調優秀學員隨軍,正好檢驗學堂成果。"
嬴駟肅然領命:"兒臣遵旨!定不負父王重托!"
次日,嬴駟回到武勝學堂,召集全體師生,宣布了出征的決定。
"此次征韓,朝廷派我為主帥,爾等都是我秦國精英,正是建功立業之時!"嬴駟目光如炬,"本次行動,我將從學堂中選拔五十名優秀學員,隨軍出征,擔任各級指揮官。"
台下立刻沸騰,所有學員都摩拳擦掌,希望能被選中。
嬴駟接著說道:"選拔將於明日進行,包括兵法考核、戰術推演和體能測試。諸位務必全力以赴!"
第二天,選拔如期舉行。學員們使出渾身解數,展示自己的才能。嬴駟和幾位教官嚴格考核,最終確定了五十名隨軍學員,其中李信和王離依然名列前茅。
同時,為了實施文治教育的計劃,嬴駟指派年長的學員蒙驁留守學堂,與新到任的文治教習共同推進新課程。蒙驁雖渴望出征,但也明白肩負的重任,欣然接受。
選拔結束後,嬴駟召集入選的學員進行戰前動員:"諸位,此次征韓,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次實戰教學。你們將分散到各部隊,實際指揮作戰。記住學堂所學,沉著應對,方能致勝!"
李信代表學員發言:"太子放心,我等必將全力以赴,為秦國爭光,為學堂增彩!"
出征前夕,商鞅親自來到學堂,為即將出征的學員們上了最後一課。
"韓國雖小,但地勢險要,切勿輕敵。"商鞅在沙盤前分析道,"此戰關鍵在於速度和協調。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斷其援,再取其城。記住,勝敗往往在於細節,切莫疏忽。"
次日黎明,大軍啟程。嬴駟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東進發。隨行的武勝學堂學員各自帶領小隊,擔任斥候、前鋒等重要角色。
三日後,秦軍抵達韓國邊境。嬴駟下令全軍休整一日,同時派出精銳斥候,偵察敵情。
夜幕降臨,斥候回報:"太子,韓國西部要塞石門已增兵至五千,但防守仍有疏漏。南麵山路幾乎無人把守,可從那裡迂回突襲。"
嬴駟聞言大喜:"天助我也!"他立即召集將領製定作戰計劃:"明日,我軍主力在正麵佯攻,吸引敵軍注意;同時派精銳從南麵山路繞襲,直取要塞後門。"
這正是武勝學堂常教授的"聲東擊西"戰術。負責繞襲的正是李信,他對地形了如指掌,信心滿滿。
翌日拂曉,戰鬥打響。秦軍主力在嬴駟指揮下,呐喊震天,氣勢洶洶地向石門要塞推進。韓軍見狀,迅速集結兵力防守正麵。
與此同時,李信率領三千精銳,悄然從南麵山路迂回。山路崎嶇,行軍艱難,但李信憑借在學堂學到的行軍技巧,帶領部隊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