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楂酸梅湯試驗的成功,如同在昏暗的甬道裡點亮了一盞小燈,為林家兄妹指明了一個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的方向。
那紅亮酸甜的湯汁,不僅滋潤了孩子們渴求美味的味蕾,更在林向陽心中勾勒出一幅小小的商業藍圖。
然而,興奮之餘,冰冷的現實很快便拍馬趕到。
“大哥,”曉梅捧著家裡那個越來越輕的“家庭基金”小木盒,小臉皺成了包子。
“就算用野山楂代替了糖精,烏梅和甘草還是要錢的。張麻子雖然能弄來便宜的次貨,但也要用東西換。還有熬湯用的柴火……最重要的是,咱們用什麼裝湯去賣?”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總不能讓人端著碗來自家鍋裡舀。
需要容器。
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玻璃瓶是貴重物品,陶瓷罐成本高且易碎,哪怕是最簡陋的土陶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林向陽聞言,也陷入了沉思。
成本控製是這門小生意能否成功的關鍵。
任何一個環節的費用超標,都可能讓本就微薄的利潤消失殆儘,甚至虧本。
他的目光在屋裡逡巡,希望能找到什麼靈感。
【能量:0.9110】他沒有動用能量,而是再次習慣性地連接虛擬圖書館,搜索低成本包裝解決方案的信息流。
海量的信息掠過,從現代塑料杯到古代荷葉包裝……忽然,一條極其微小的、帶有強烈時代印記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冰棍棍的回收與再利用……五十年代初期,部分冷飲攤點為節約成本,曾有回收洗淨冰棍棍再次使用的做法……需注意沸水煮燙消毒……】
冰棍棍!
林向陽的眼睛猛地亮了!
對啊!怎麼把這個忘了!
北方的夏天,最受歡迎的廉價冷飲就是冰棍。
無論是走街串巷的推車,還是合作社門口的攤點,每天都會消耗掉大量的冰棍。
吃完冰棍後,那根細細的小木棍,絕大多數人都隨手扔掉了。
但這在林向陽眼裡,卻是潛在的、幾乎是零成本的“包裝”材料!
他的酸梅湯,完全可以不用碗!借鑒西式冷飲的思路,做成“棒冰”的形式顯然不現實,但可以做成“冰棍”的液態親戚——用一個小紙杯或小竹筒盛裝,插上一根冰棍棍作為“攪拌棒”兼“手握件”,不就能讓人端著走了嗎?
而冰棍棍,完全可以去撿那些被丟棄的!
“我們有辦法了!”林向陽猛地一拍大腿,把弟妹們嚇了一跳。
“大哥,什麼辦法?”衛國湊過來,一臉好奇。
“我們去撿冰棍棍!”林向陽語氣興奮,“就是彆人吃完冰棍扔掉的小木棍!洗乾淨,煮一煮消毒,就能拿來給咱們的酸梅湯用!”
“啊?撿……撿彆人扔掉的?”衛國張大了嘴,臉上露出一絲嫌棄和不解。
曉雨也眨巴著眼睛,似乎覺得有點“丟人”。
隻有曉梅,眼睛瞬間閃爍起精明的光芒,她幾乎立刻抓住了關鍵:“大哥的意思是,這東西沒人要,咱們幾乎不花錢,就能解決‘家夥事’的問題?”
“對!曉梅說到點子上了!”
林向陽讚許地看了一眼大妹,“咱們不是白用,是變廢為寶!這能省下一大筆錢!”
他進一步解釋了自己的構想:熬好的酸梅湯可以放在一個大桶裡保溫,有人買的時候,就用一個固定的、可重複使用的小竹筒這個可以找趙大爺幫忙做幾個)量取,倒入一個厚紙折成的簡易小杯裡紙可以找劉海中大爺淘換些廢紙邊),然後插上一根清洗消毒過的冰棍棍。
這樣,一套低成本、可部分循環的“包裝”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