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提示板,在經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數據打臉”後,終於在大雜院乃至整條胡同立住了腳跟。
那場不期而至的夜雨,如同最權威的公證人,將林家在鄰裡間的聲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今,每天出門前瞥一眼林家門口那塊舊木板上貼著的紙片,成了不少胡同居民的習慣動作。
甚至有人戲稱,那木板是胡同裡的“小天象台”。
李愛華主任的公開肯定,更是為這項服務披上了一層“科學便民”的合法外衣,王翠花那“封建迷信”的汙蔑,徹底成了無人再提的笑柄。
林家兄妹內部,也因此事凝聚力更強,對大哥林向陽的信賴更是達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
那台簡陋的礦石收音機,在他們眼中已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工具,而是關乎家庭生計乃至未來發展的“戰略裝備”。
掌握了“天時”,林向陽的思維自然更加活絡。
他的目光,不再僅僅局限於被動地規避天氣風險,開始轉向如何主動利用信息差,創造更大的價值。
連日來,礦石收音機裡反複預報著“未來三到五天,多陰雨天氣,間或有中雨過程”。
這條信息,在大多數人聽來,或許隻是提醒出門帶傘、收好晾曬衣物的尋常預告,但在林向陽耳中,卻嗅到了不一樣的機會。
雨季,意味著對雨具的需求會短期內激增。
“衛國,曉梅”
這日晚飯後,林向陽一邊撥弄著爐火,一邊開口道,“收音機裡說,接下來幾天雨水不少。我琢磨著,咱們是不是可以進點雨具來賣?比如鬥笠、蓑衣,或者便宜的油布傘?”
衛國一聽來了精神:“賣雨具?這個好!下雨天咱們烤紅薯生意受影響,正好用這個補上!大哥,你腦子真活!”
曉梅則迅速進入算計模式,拿出賬本邊寫邊算:“鬥笠成本相對低,編織的,貨源也好找,聽說南城外的村子裡就有人編了拿來賣。蓑衣貴些,也沉。油布傘最貴,咱們本錢不夠。我看,先從鬥笠入手試試水,本小,就算賣不掉,損失也不大。”
林向陽讚許地點點頭,曉梅的考慮總是這麼周全。
“嗯,就先從鬥笠開始。明天我去南城外轉轉,看看行情。”
翌日,林向陽起了個大早,安頓好弟妹,便獨自一人前往南城外尋找貨源。
果然,在靠近幾個村落的集市邊緣,他找到了一些挑著擔子售賣手工鬥笠的農民。
這些鬥笠用竹篾和箬葉編織,做工粗糙,但勝在便宜,量大還能再優惠。
林向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以及一次性吃進三十頂的“大手筆”,最終以每頂一毛二分的價格,將這批鬥笠全部拿下,幾乎掏空了家庭基金小盒裡近期的流動現金。
他用繩子將三十頂鬥笠捆紮結實,費力地背回了大雜院,堆在了小屋一角,像一座小小的綠色山包。
“這麼多!”衛國看著那堆鬥笠,搓著手,仿佛已經看到了鈔票飛來。
曉梅則仔細檢查著鬥笠的品相,小眉頭微蹙:“大哥,這鬥笠……是不是太素了點?灰撲撲的,都一個樣。”
林向陽拿起一頂戴在頭上,大小倒還合適,遮雨功能應該沒問題,但正如曉梅所說,毫無特色,就是最普通、最廉價的那種農家鬥笠。
“先賣賣看,”林向陽倒不是太擔心,“下雨天,大家圖個實惠,能遮雨就行。”
他樂觀地預估,按照市麵上一頂鬥笠起碼賣兩毛五到三毛錢的價格,他這一毛二的進價,利潤空間相當可觀。
就算賣兩毛,一頂也能淨賺八分,三十頂全出手,就是兩塊四毛錢,快趕上他們擺攤好幾天的純利了。
然而,市場的殘酷往往專治各種樂觀。
就在林家兄妹摩拳擦掌,準備趁著次日預報的陰雨天,將這批鬥笠推向街口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如同冷水般潑了下來。
消息是曉雨從外麵玩要回來時帶回來的,小臉上帶著一絲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