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直接在蠟紙上刻畫容易失誤浪費),而是先用鉛筆在普通白紙上打好草稿,然後將廢棄蠟紙覆蓋在草稿上。
用沒有墨水的舊鋼筆尖磨圓滑了),沿著線條小心地描刻,使蠟紙上的蠟質被刮掉,形成能透墨的線條。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穩定的手感。
曉梅和曉雨負責“打下手”,曉梅幫忙固定紙張,曉雨則用小手帕小心地擦去刻版時產生的碎屑。
衛國負責力氣活和後期準備,他找來一塊相對平整的舊木板,打磨光滑作為印刷台,又清洗了好幾個舊碗盤用來盛放油墨和工具。
當第一張蠟紙版——那個大大的“福”字刻好,固定在自製的簡易網框用舊木條和紗窗布做的)上,林向陽用毛刷蘸取那鮮紅的自製油墨,均勻地塗在蠟紙上。
然後將一張裁切好的廉價紅紙成本考慮,直接用紅色紙,印上更深紅的圖案)覆上去,用乾淨的滾筒輕輕一壓……
揭開紙張的瞬間,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個清晰、端正、顏色鮮豔飽滿的“福”字,赫然印在紅紙上!
雖然邊緣略有毛刺,不如機器印刷精致,但那份手工藝的樸拙感和熱烈的紅色,反而彆有一番味道!
“成了!真的印出來了!”曉梅驚喜地拿起那張年畫,愛不釋手。
“哈哈!咱家也能印年畫了!”衛國揮舞著拳頭。
曉雨踮著腳尖,指著年畫,小臉興奮得通紅:“紅紅的!福!好看!”
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兄妹四人加班加點,將另外兩種圖案的版也刻了出來,開始小批量試生產。
他們分工合作:林向陽主管調墨和印刷質量控製,衛國負責刷墨和壓印,曉梅負責鋪紙和收取成品,曉雨則負責將印好的年畫小心地攤開晾乾。
小小的屋內,再次充滿了忙碌而充滿希望的氣氛。
油墨的獨特氣味與爐火的溫暖混合在一起,印刻著這個家庭為未來奮鬥的痕跡。
幾天後,一批帶著手工溫度的單紅色年畫誕生了。
雖然產量不高,但每一張都凝聚著一家人的心血。
林向陽沒有急於像賣烤紅薯那樣擺攤叫賣。他采取了更謹慎也更有效的方式。
他先是送了幾張給街道辦李愛華主任、趙大爺以及幾位關係較好的鄰居,美其名曰“自己試著印著玩的,給家裡添點喜氣,送給大家嘗嘗鮮”。
這種不涉及金錢的饋贈,加上年畫本身吉祥的寓意和還算不錯的效果,立刻贏得了好評。
“哎呦,向陽,你這手藝可以啊!這‘福’字印得真精神!”李愛華拿著年畫,嘖嘖稱讚。
趙大爺也難得地露出了點笑意,點了點頭:“嗯,比買的也不差。”
口碑迅速在鄰裡間傳開。
很快,就有鄰居主動上門,詢問這年畫賣不賣,想買幾張過年貼。
林向陽順勢而為,以略低於商店同類產品、但考慮到手工成本仍有一定利潤的價格,開始了限量銷售。
由於前期人情鋪墊得好,銷售異常順利。
幾十張年畫,幾乎沒怎麼正式擺攤,就在鄰裡間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