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念頭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瘋長。
供銷社,是這個時代商品流通的主動脈,是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獲取生活物資和各類用品的最主要場所。
若能將自己的年畫擺上供銷社的櫃台,那銷量將遠非鄰裡間零散銷售可比,帶來的收入和影響力也將是質的飛躍。
然而,興奮之餘,理智很快回歸。
供銷社是國營商業單位,規矩森嚴,對進貨商品有著嚴格的標準和程序。
他林向陽一個半大孩子,帶著自家手工油印的年畫,跑去供銷社說要代銷?
恐怕連負責人的麵都見不到,就會被轟出來。
個人、家庭作坊式的產品,在缺乏官方認可和正規生產單位擔保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進入供銷社的采購清單。
這是計劃經濟的鐵律,也是橫亙在他麵前看似無法逾越的高牆。
“光靠我們自個兒,肯定不行。”
林向陽沉吟著,對圍攏過來的弟妹們分析道,“供銷社不會收來曆不明的東西,尤其咱們這還是印刷品,內容、質量都得有說法。我們必須有一個‘單位’,一個能讓他們信得過的‘名頭’。”
“單位?”
衛國撓頭,“咱們家算啥單位?”
“咱們家當然不算。”
林向陽目光深邃,看向了窗外街道辦的方向,“但‘紅星街道宣傳組’算。”
“掛靠街道生產組分成”的思路再次浮現在他腦海中,並且變得更加清晰和具體。
這不僅是規避政策風險的保護傘,更是敲開供銷社大門的敲門磚!
說乾就乾。
林向陽再次展現了他行動派的本色。
他沒有貿然直接去供銷社,而是先找到了李愛華主任。
這一次,他的說辭更加周密,目標也更加明確。
“李主任,上次咱們街道的連環畫,反響很好。我和弟妹們尋思著,快過年了,老百姓都圖個喜慶,要是能把這油印的手藝,用來生產一些更喜慶、更吉祥的年畫,比如‘福’字、‘年年有餘’這類,通過咱們街道的名義,試著放到供銷社去代銷,一方麵可以豐富咱們街道群眾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麵,如果能產生一點微薄的收益,也可以補貼一下街道的經費,或者用於下一步的宣傳投入。”
林向陽的話說得極其漂亮,將“盈利”的目的,巧妙地包裝成了“豐富群眾生活”和“補貼街道經費”,把街道的利益和自家的目標緊緊捆綁在一起。
李愛華主任聽著,手指輕輕敲著桌麵,沒有立刻表態。
她看著林向陽,這個少年總能給她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
與供銷社合作代銷,這步子邁得可不小。
成功了,自然是她領導下的街道工作又一創新亮點;可若是出了岔子,比如年畫內容有問題,或者銷售過程中有什麼糾紛,責任可都是街道的。
“向陽,你的想法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