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去廠裡,咱們也得想想往後怎麼……怎麼更穩當地掙錢。光靠擺攤、種蘑菇,辛苦不說,來錢也慢,而且……總感覺不牢靠。”
她的話說到了林向陽的心坎上。
小打小鬨的營生,抗風險能力太差,一次嚴打、一場風波就可能讓一切回到原點。
他需要一項更具技術壁壘、更能穩定產出、且符合政策邊緣或能被政策所容忍)的“事業”。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牆角那堆沉寂已久的廢舊鐵料,以及被油布覆蓋著的、那台象征著更高技術層級的“鐵牛”——廢舊柴油機。
修複並驅動它,無疑是通往更高層次“技術變現”的階梯,但匿名紙條的警告言猶在耳,在摸清背後深淺之前,他不敢輕舉妄動。
那麼,在“鐵牛”解禁之前,有什麼是當下就能著手,又能顯著提升生產效率的呢?
他的思緒飄到了年前那段忙碌的時光。
糊紙盒、做禮盒、印年畫……幾乎所有需要“製作”的環節,都離不開裁剪。
家裡那把鏽跡斑斑、刃口崩缺的老舊剪刀,曉梅和曉雨輪流上陣,往往一天下來,手心磨出泡,效率卻低得可憐。
若有台縫紉機……
這個念頭一旦升起,便再也無法遏製。
在這個服裝多以自製或裁縫鋪加工的年代,一台縫紉機意味著什麼?
它不僅是家庭主婦的夢想,更是提升手工效率數倍、數十倍的“神器”!
不僅能用於自家衣物縫補、弟妹們逐漸長大的衣物製作,更可以承接一些街道或鄰裡的零散縫紉活計,甚至可以嘗試製作一些更具設計感、附加值更高的布藝品,比如改良的書包、實用的布袋、甚至……簡單的玩偶。
這無疑是一條將“技術”雖然是縫紉技術)與“市場需求”結合,且相對低調穩妥的路徑。
“曉梅,衛國,曉雨,”
林向陽眼中重新煥發出神采,他將弟妹召集到炕桌前,“咱們家,下一步,想辦法買台縫紉機!”
“縫紉機?”
曉梅先是一愣,隨即眼中爆發出驚喜的光芒,“真的嗎,大哥?就是……就是那種腳一踩,針就自己上下跑,能把布縫得又快又整齊的機器?”
她顯然在同學或鄰居家見過,語氣中充滿了向往。
有了縫紉機,她就不用再為縫補衣物熬到深夜,手指也不會再被針紮得密密麻麻。
衛國對縫紉機興趣不大,但他相信大哥的決定,憨憨地點頭:“大哥說買,那就買!”
曉雨則拍著小手:“好呀好呀!曉雨要給大哥縫新衣服!”
看著弟妹們興奮的表情,林向陽笑了笑,但隨即臉色轉為凝重:“不過,買縫紉機,沒那麼容易。”
他掰著手指給弟妹分析難點,也是讓自己理清思路:“一台全新的‘蝴蝶’牌或者‘飛人’牌縫紉機,市價起碼一百二三十塊錢。咱們現在全部家當加起來,也就四十塊出頭,差得太遠。”
喜歡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請大家收藏:()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