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梅看著這一幕,緊繃的小臉也鬆弛下來,看向大哥的眼神充滿了敬佩。
她就知道,大哥一定有辦法。
林向陽看著衛國重新坐回炕桌旁,拿出漿糊小心翼翼地粘貼作業本,然後拿起鉛筆,雖然依舊皺眉,卻不再是之前的絕望和憤怒,而是帶著一種嘗試和征服的勁頭,開始重新審視線段那些題目。
他知道,這隻是第一步。
扭轉一個孩子對學習的厭煩情緒非一日之功。
但他成功地用最貼近衛國世界的方式,撬動了他內心的抗拒,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與眾不同的門。
家庭的小危機再次化解於無形,親情和理解的力量溫暖著這個簡陋的小屋。
然而,就在林向陽以為今晚可以平靜度過時,他的目光無意中掃過炕櫃底層。
那裡,靜靜躺著那幾本來自不同源頭、帶著神秘色彩的舊書——蘇聯教材、德文機械書、中日文筆記……
衛國剛才爆發出的、遠超普通八歲孩子的暴躁與力量,雖然可以歸因於學業壓力,但是否也暗示著他體內那股尚未被完全引導的、屬於未來“武力擔當”的潛能正在躁動?
......
第七中學鐘樓的悠揚鐘聲,仿佛仍在耳畔回蕩,與昨夜林向陽巧妙運用“杠杆原理”化解弟弟衛國心中堅冰的智慧之光交融,為林家這個小小的屋簷下,注入了許久未有的寧靜與希望。
學費的壓力因校方的減免而驟減,家庭內部因學業產生的短暫衝突也以衛國的幡然醒悟和主動修補作業本而告終。
一切似乎都正朝著積極的方向穩步前行。
接下來的日子裡,林家的生活節奏變得規律而充實。
林向陽每日往返於七中與大雜院之間,白天沉浸在課堂之中,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個時代體係化的知識,同時也在不斷觀察、適應著校園的人際生態;
放學後,他便迅速切換角色,成為“向陽互助組”的技術核心,帶領弟妹處理各類零散卻至關重要的維修活計,維係著家庭的日常運轉。
曉梅在中心小學的表現愈發穩定,她的“神童”之名已不再僅僅是心算,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加之林向陽通過陳主任爭取學費優待的承諾,讓她在學校裡也獲得了老師更多的關注和期待。
回家後,她除了完成自己的功課,還會主動幫大哥整理“互助組”的賬目,小管家婆的職能發揮得淋漓儘致。
最令人欣慰的變化發生在衛國身上。
自那晚“扳手啟蒙”之後,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有了肉眼可見的轉變。
雖然依舊覺得書本知識艱澀,但不再像以前那樣本能地排斥和煩躁。
他會皺著眉頭,努力回想大哥將抽象概念與具體工具聯係起來的講解方式,嘗試去理解那些文字和數字背後的“巧勁”。
他甚至會在修理工具時,突然冒出幾句關於“杠杆”或“摩擦力”的思考,雖然表述稚嫩,卻讓林向陽和曉梅暗自驚喜。
他開始明白,學習並非無用,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工具儲備”。
林曉雨則在大哥姐姐的熏陶下,對塗塗畫畫和周圍的一切保持著敏銳的觀察,她那小小的腦袋裡,似乎裝著對整個世界的好奇。
這個由四個半大孩子組成的特殊家庭,在時代洪流的邊緣,如同一株頑強的小草,努力汲取著每一縷陽光、每一滴雨露,奮力向上生長。
時光悄然流逝,春意漸深,第七中學與中心小學幾乎同時迎來了學期中的一次重要檢驗——期中考試。
對於林向陽而言,這次考試的意義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