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透過第七中學高一二班教室的窗戶,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空氣裡彌漫著粉筆灰和舊書本特有的氣味,夾雜著少年們略顯躁動的呼吸聲。
期中考試“雙榜首”的餘溫,仍在林向陽和他所在的大雜院裡悄然流淌。
那頓慶祝的豬肉餃子帶來的滿足與歡愉,早已化作更深的動力,推動著林家兄妹在各自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林向陽享受著這份憑借實力贏得的、略帶疏離的尊重,但也時刻提醒自己,需如履薄冰,不可沉溺。
此刻,講台上站著的,是教授地理的崔老師。
一位年近五十、頭發梳得一絲不苟、戴著厚重黑框眼鏡的老先生。
他教學嚴謹,甚至可稱古板,對課本有著近乎執拗的遵從,最不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超綱”的奇談怪論。
“……綜上所述,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足以支撐我們獨立自主地完成社會主義建設。”
崔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點了點,“尤其是東北地區,鞍山、本溪的鐵礦,撫順、阜新的煤礦,構成了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礎。這一點,大家必須牢記!”
他扶了扶眼鏡,目光掃過台下,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
大部分學生都低頭奮筆疾書,記錄著這考試的重點。
林向陽坐在後排,同樣在認真聽講。對於這個時代的地理認知,他抱著學習和補充細節的態度。
隻是,當聽到崔老師以無比肯定的語氣,將“地大物博”局限於課本上那有限的幾處礦產時,他內心深處屬於未來的廣闊視野,不禁泛起一絲微瀾。
他知道的更多,更多。
那些沉睡在廣闊國土之下,尚未被這個時代充分認知的“工業血液”,那些關乎未來國運的戰略資源……
“當然,”
崔老師話鋒一轉,似乎想拓寬一下學生的視野,但語氣依舊帶著固有的框架。
“世界上其他地區,也有其重要的資源。例如,中東地區,沙漠廣布,環境惡劣,但據西方地質學家考察,可能存在一定的石油儲藏。不過,其開采難度極大,且多為西方列強所控製,於我意義不大。”
他這番帶著時代局限性和信息壁壘的論述,本是為了襯托我國“自力更生”的正確性。
然而,“中東”、“石油”這幾個字眼,卻像鑰匙一樣,瞬間打開了林向陽腦海中那座龐大的信息庫。
未來幾十年的世界能源格局、那些牽動國際風雲的巨型油田名字,如同地圖上的光點,驟然亮起。
他下意識地,輕輕搖了搖頭。
並非挑釁,隻是一種基於絕對信息差的本能反應。
這個細微的動作,卻沒有逃過一直在講台上俯瞰眾生的崔老師銳利的眼睛。
崔老師的講課聲戛然而止。
教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學生都疑惑地抬起頭。
隻見崔老師臉色沉了下來,目光如同探照燈般,牢牢鎖定在林向陽身上。
“林向陽同學,”
他的聲音帶著明顯的不悅,手指敲了敲講台,“你搖頭,是對老師剛才所講的內容,有什麼不同見解嗎?”
刹那間,全班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到了林向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