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憑借直覺和強大的計算能力能夠硬算出來,但總覺得不夠優美,不夠“聰明”。
林向陽看著妹妹困擾的樣子,心中那個模糊的計劃瞬間清晰起來。
地窖實驗室因意外窺探而不得不暫時低調,但另一個“戰場”——知識競賽的舞台,正可以成為他施展“信息差”和“技術流”的絕佳機會。
隻不過,這次他不再是台前的選手,而是幕後的“教練”。
輔導曉梅奪冠,不僅能鞏固她“神童”的地位,為家庭贏得榮譽和可能的實際好處如獎學金、升學便利),更是對自身價值的一次隱性證明,能有效對衝“互助組”被舉報帶來的負麵影響,進一步贏得學校和街道的認可。
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卷中高潮”。
“來,”林向陽坐在曉梅旁邊,拿起一支鉛筆,“咱們不急著一道道算。哥教你幾個‘竅門’,或者叫‘數學思想’。”
他沒有直接講解具體題目,而是在草稿紙上畫起了簡單的圖示。
“你看,像這種‘雞兔同籠’,或者涉及分配、盈虧的問題,有時候硬算很麻煩。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打包’。”
他用圓圈和線條代表頭和腳,用假設法一步步推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形象的思維遊戲。
“還有這種數列找規律的題,不要隻看相鄰兩個數的差,有時候要看差的差,或者跳著看,甚至可以把它們想象成一種‘生長模型’……”
他引入了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簡易概念,但避開了複雜的術語,隻用“每次增加的數量一樣”或“每次變成原來的幾倍”這樣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描述。
他甚至小心翼翼地,將一元一次方程的“設未知數”思想,包裝成了“假設有一個神秘的盒子,裡麵的數我們不知道,叫它‘某數’,然後根據題目告訴我們的條件,列出‘等式關係’……”
這無疑是超越這個時代小學教學大綱的“核武器”,但他講得深入淺出,結合具體實例,讓曉梅覺得這並非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一個極其好用的“工具”。
曉梅的眼睛越來越亮。
大哥的講解仿佛為她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她看到了數學背後那片更廣闊、更有序的天地。
那些原本需要絞儘腦汁、迂回計算的難題,在大哥的“竅門”麵前,似乎變得清晰而直接起來。
她貪婪地吸收著這些新奇的思想,小腦袋飛快運轉,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舉一反三。
林衛國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他雖然對數字不敏感,但也能感覺到大哥說的這些東西“很厲害”,看著姐姐那恍然大悟、眼神放光的模樣,他撓撓頭,由衷地覺得:“讀書人的腦子,果然跟俺們不一樣。”
接下來的兩天,林家的夜晚都是在這樣一種靜謐而專注的氛圍中度過的。
窗外可能存在的窺探似乎暫時消失了,但林向陽並未放鬆警惕,進出地窖變得更加小心。
他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為曉梅進行“考前突擊”上。
他不再灌輸新知識,而是著重訓練曉梅的思維靈活性和解題策略。
“遇到難題不要怕,先想想它可能屬於哪種類型,我們學過哪種‘思想’可以用來對付它?”
“計算要快,更要準,心算不行就打草稿,草稿也要工整,方便檢查。”
“時間分配很重要,先做有把握的,奇怪的題目留到最後。”
他甚至模擬競賽環境,給曉梅出了幾套“模擬卷”,限定時間完成,然後一起分析得失。
曉梅的天賦在這種高強度的思維訓練下被充分激發,她不僅迅速掌握了大哥教的“竅門”,更能靈活運用,時常冒出一些連林向陽都暗自稱讚的巧妙解法。
競賽日,終於在一片晴空中到來。
區中心小學大禮堂外,彩旗飄揚,氣氛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