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正需要樹立轄區內積極向上的典型,對林向陽這種“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的態度十分讚賞,當場表示了支持,還鼓勵他們“好好搞,做出成績來”。
有了街道辦的默許,林向陽心中更有底氣。
他精心挑選了第一批成員:
前院張嬸的兒子小石頭,性格憨厚,數學是短板;
後街李小丫,文靜內向,但學習刻苦,家境困難;
隔壁院趙大爺的孫子小軍,對林向陽的種種“手藝”崇拜得五體投地;
還有同班兩個關係不錯、成績中遊的同學。
人數不多,但都是經過觀察,覺得可靠且確有互助需求的。
“向陽學習小組”在一個周六的下午正式“開班”。
活動地點就選在林家屋外那棵老槐樹下的陰涼地,幾張從各家湊來的小板凳,一塊林向陽用舊木板和鍋底灰自製的簡易小黑板,氛圍簡單卻鄭重。
第一次活動,林向陽沒有講高深的知識,而是讓大家互相認識,分享各自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感興趣的東西。
他則結合學校課程,用生動的方式講解了幾個數學難點,並讓已經掌握了的曉梅去幫助小石頭。
孩子們起初有些拘謹,但在林向陽的引導和曉梅耐心講解下,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衛國甚至搬出了他收集的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和廢舊零件,引發了孩子們對“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的熱烈討論。
學習小組的活動很快走上了正軌。
每隔兩三天,老槐樹下就會聚集起這幾個孩子。
他們一起做作業,林向陽和曉梅負責答疑;
一起閱讀林向陽從圖書館借來的科普讀物;
有時林向陽還會帶著他們進行一些簡單的物理小實驗,比如用杯子和線做“土電話”,用磁鐵和鐵屑展示磁場。
這些活動寓教於樂,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小石頭的數學成績有了起色,李小丫的臉上笑容多了,小軍回家居然開始主動看書了。
院裡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鄰居,看到自家孩子確實有進步,而且小組活動光明正大,內容積極向上,也漸漸改變了態度,甚至有人主動送來一些瓜果表示支持。
然而,正如林向陽所預料的那樣,風平浪靜之下,暗流總會湧動。
“小團體”的指責,雖遲但到。
這天下午,學習小組正在討論一個關於“水流力量”的問題,林向陽正準備引導大家思考如何利用這種力量。
居委會的吳乾事陪著區文教局下來視察的一名乾部,恰好路過院子。
吳乾事看到槐樹下圍坐的一群孩子,以及正在小黑板上寫畫著什麼的林向陽,眉頭立刻皺了起來。
他早就對林家這幾個孩子搞出的“互助組”、“學習小組”有些看法,覺得他們“心思太活絡”,“不安分”。
此刻見到區裡乾部在場,更覺得是抓住了“典型”。
“王科長,您看,”
吳乾事指著槐樹下的方向,聲音不大,但足以讓周圍幾個鄰居聽見:
“就是那個林向陽,搞了個什麼‘學習小組’,把院裡幾個孩子都攏在一起。這會不會……有點搞‘小團體’的苗頭啊?孩子們年紀小,辨彆能力差,容易被帶偏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