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做點什麼。
依靠學校或街道增加供應是不現實的。那麼,隻能在“利用效率”上做文章。
他的大腦飛速運轉起來。
煤爐的熱效率低下,大部分熱量都隨著煙囪白白流失了。
而學生們最需要溫暖的,是握筆的手和凍僵的腳。
能否將那些浪費掉的熱量收集起來,以一種更直接、更集中的方式傳遞給需要的人?
他想起了家裡改造爐灶和製作保溫箱的經驗。
核心思路無非是:減少散熱,聚集熱量,靶向傳遞。
煤核燃燒後,除了煙道帶走的熱量,爐體本身和周圍的空氣也會被加熱,但這些熱量很快會散失掉。
如果能有一種東西,可以吸收並儲存這部分“餘熱”,然後緩慢釋放……
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家屋裡那個燒得正旺的爐子上,爐壁微微發燙,但熱量輻射範圍有限。
一個想法如同火花般在他腦海中閃現——暖手鐵盒!
利用金屬良好的導熱性,製作一個可以放置在爐壁附近吸收熱量的鐵盒,內部填充一些能夠儲存熱量的介質比如乾淨的沙子或者小石子),然後將這聚集了熱量的鐵盒傳遞到學生們手中,或者腳下?
原理類似後世的暖寶寶和熱水袋的粗糙結合體,但在這個時代,隻能利用手邊最簡單的材料。
“曉梅,衛國,我有個想法。”
林向陽站起身,眼神恢複了銳利,“咱們‘學習小組’可能又有新任務了。”
他拿過草稿紙,迅速畫出了簡易的示意圖——一個扁平的鐵盒,一側開口,可以貼近爐壁,內部填充儲熱材料。
“我們的目標是,用最少的煤核,儘可能讓更多同學的手腳暖和起來,能堅持上課。”
林向陽解釋道,“靠教室那個爐子直接取暖不行,熱量散得太快。我們要做個‘熱量搬運工’。”
他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想:“找一些廢棄的薄鐵皮罐頭盒,最好是扁一點的。把它們清理乾淨。我們需要一些沙子,要淘洗得很乾淨,不能有土,不然加熱會有味道。把這些沙子炒熱或者放在爐邊烤熱,然後灌進鐵盒裡,蓋緊蓋子。鐵盒導熱快,熱沙子能保溫一段時間。上課時,誰手冷了就輪流抱一會兒,或者墊在腳下。”
“這個辦法好!”
衛國第一個響應,“鐵盒子好找,廢品站多的是!沙子也好弄!”
曉梅則思考得更細致:“大哥,鐵盒直接裝熱沙子,會不會燙手?而且熱量散得還是有點快吧?我算過,可能一節課都撐不到。”
林向陽讚許地看了妹妹一眼:“問得好。所以我們需要改進。第一,鐵盒外麵要裹一層舊布或者套個布套,防止燙傷,也能減緩熱量散失。第二,光是沙子儲熱還不夠,我們可以試試……”
他頓了頓,想起家裡燒煤核時,那些完全燃燒後剩下的、紅色的、多孔的“煤核渣”。
“煤核渣!”
喜歡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請大家收藏:()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