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棠已經在紙麵上畫出草圖:幾個人影在風雨中拉起繩索,背景是暴漲的溪流,上方是竹條拚出斜雨的線條。
“不用太複雜。”她說,“隻要認人一眼看出是在救人救牛就行。村民來看,會認得這是他們的事。”
陳默看著圖紙上那道曾被視為失敗的裂痕,如今已被藤蔓纏繞,化作一條通往過去的路徑。他忽然笑了下:“趙鐵柱要是知道,他昨天罵了半天的‘破紙’,反而成了最有價值的部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不會罵了。”林曉棠接過話,“等他看到自己的故事也被刻上去,說不定搶著來監工。”
陳默重新鋪平圖紙,這次沒有急著修改,而是仔細研究起破損區域的結構可行性。他測算承重分布,確認浮雕模塊不會影響整體穩定性,又在旁邊寫下新的施工備注:“浮雕區預留預埋件,深度不超過兩公分,避免削弱牆體。”
林曉棠則開始列出需要采集的故事清單。他翻開自己的筆記本,一頁頁翻過植物記錄,翻到最後空白頁,寫下第一行標題“竹藝長廊敘事單元”。
“明天一早就去找人錄音。”她說,“先從張嬸和李伯開始,錄完馬上整理腳本,找會雕刻的村民討論呈現形式。”
陳默點頭:“我跟趙鐵柱打個招呼,讓他把這一段施工留到最後,留出製作時間。”
兩人各自忙碌起來。陳默用透明膠帶從背麵小心粘合裂口,防止進一步撕裂,然後重新描清被墨跡模糊的線條。林曉棠則用鉛筆在另一張紙上細化浮雕構圖,每一處人物姿態、道具細節都反複推敲。
窗外夜色漸深,工坊的燈依舊亮著。
不知過了多久,林曉棠抬起頭,發現陳默正盯著圖紙上那道修複後的裂痕出神。
“還在想破的事?”她問。
他搖搖頭:“我在想,有時候咱們拚命追求完美,反而錯過了真正重要的東西。這張圖要是沒破,我們可能永遠想不到,長廊還能講故事。”
林曉棠笑了笑,低頭繼續畫。她的筆尖頓了頓,忽然在浮雕草圖的角落添了一小簇野花。
“這是什麼?”陳默注意到了。
“沒什麼。”她輕聲說,“就是覺得,故事裡也該有點花。”
陳默沒再問,低頭繼續寫說明。他的字跡工整,一行行列著材料清單、工序節點、責任人安排。寫道“浮雕模塊安裝”時,他停了一下,在後麵加了一句:“優先選甪本村村民創作,計入技能培訓積分。”
林曉棠瞥見了,嘴角微揚。
外麵傳來一陣腳步聲,由遠及近,但沒進工坊,而是朝村委會方向去了。風又吹進來,門扇輕輕晃動,發出吱呀聲。
陳默轉身去開門,順手關掉牆上一排開關。燈光熄滅的瞬間,工坊陷入黑暗,隻有桌上那張圖紙還隱約可見輪廓。他返身回來,重新打開一盞台燈。
“差不多了。”他說,“明天先找趙鐵柱碰一下,把調整後的方案跟他講清楚。”
林曉棠合上筆記本,揉了揉眼睛。她把鉛筆一根根插回筆筒,動作緩慢,卻很穩。
陳默正在收圖紙,忽然發現右下角有一小塊未乾的墨跡。他拿紙巾去擦,不小心蹭到了浮雕草圖的位置。
墨痕糊住了半朵花。
他愣了一下,正要換紙重擦,林曉棠卻伸手攔住。
“彆擦了。”她說。
他抬頭看她。
她指著那團模糊的墨:“你看,像不像下雨?”
陳默怔住。
那抹黑漬確實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灑在浮雕的花朵上,濕漉漉的,仿佛剛落下。
林曉棠拿起鋼筆,在旁邊補了幾道斜線,真的畫出了雨絲。
“以後這裡就叫‘落雨處’。”她說,“誰的故事講到動情,眼淚跳下來的地方。”
喜歡歸鄉崛起:我在青山村當首富請大家收藏:()歸鄉崛起:我在青山村當首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