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帶人去練。”我說,“我要再測一次穩定性。”
他接過圖紙,看了眼外麵的實體模型。“你彆連著上了。歇會兒再試。”
我沒回答,已經閉上眼,再次進入零域模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次我把模型沉到地下一百二十米,模擬極端震動環境。結果顯示,在三級地震波衝擊下,建築整體位移不超過十五厘米,內部結構未出現斷裂。但有一個鉸接點溫度異常升高,可能是摩擦過熱。
我修改設計,在該位置增加一組散熱鰭片,並用零域植入導熱通道,把熱量引向外部金屬殼體。
第二次測試通過。
睜開眼時,太陽已經升到頭頂。遠處有人在搬運鋼筋,錘子敲打鋼板的聲音斷斷續續傳來。
我走到剛建成的可變形單元旁,伸手敲了敲外牆。聲音清脆,沒有空鼓。我又檢查了幾個連接處,螺絲緊固,焊點完整。
老周走過來。“施工隊練了兩輪,裝配時間從四十一分鐘壓到二十七分鐘。按這速度,今晚能出四個單元。”
“不夠。”我說,“明天早上我要看到第一個實戰部署單元就位。”
他看了我一眼。“你打算放哪兒?”
“東區邊緣。”我說,“靠近廢棄地鐵入口的位置。那裡地基穩定,視野開闊,適合做前哨站。”
他點頭,轉身準備離開。
我叫住他。“如果以後要擴大規模,還得優化材料。現在的回收鋼撐不了幾次變形。”
“回頭我去廢料場再篩一遍。”他說,“說不定能找到些高強度合金。”
我沒再說話,低頭翻開筆記本,開始計算下一階段的能耗配比。
陽光照在紙上,字跡有些反光。我抬手擋了擋,繼續寫。
第一列是材料清單,第二列是人力投入,第三列標著領域使用時長。每一項後麵都跟著具體數值。
寫到一半,筆尖頓了一下。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前的設計雖然穩定,但展開動作依賴外部供電驅動液壓杆。萬一電力中斷,整個變形流程就會卡住。
這不行。
我撕掉這頁紙,重新開始畫。
這次我把動力源改成了手動機械鎖扣聯動裝置。通過齒輪組和拉索,讓操作者在外部搖動手柄,帶動內部結構逐步展開。不需要電,也不依賴複雜控製係統。
唯一代價是多花一分鐘時間。
值得。
我畫完最後一筆,抬頭看向工地。
施工隊正在拆解一個舊集裝箱,準備用來做下一個原型的基礎框架。焊槍閃著光,火星濺在地上。
我站起身,把新圖紙卷好,朝他們走去。
走到半路,忽然覺得胸口一悶,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了一下。
我停下腳步,緩了幾秒。
不是疼痛,也不是虛弱。是一種熟悉的壓迫感。
像是零域在提醒我什麼。
我抬起手,看著掌心。皮膚下似乎有微弱的藍光一閃而過。
喜歡零域建築師請大家收藏:()零域建築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