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開三號醫療點的門時,蘇晴正站在電磁屏蔽帳篷外記錄數據。她的手指在終端上快速滑動,眉頭沒鬆開過。帳篷裡躺著三個人,呼吸節奏完全一致,像是被同一根線牽著。
她抬頭看我進來,聲音壓得很低:“他們的情況在變。心跳從每分鐘七十次同步到了六十八,腦波頻率也在緩慢靠攏。現在連體溫都差不到零點一度。”
我沒有說話,直接啟動零域感知。能量場擴散出去,立刻捕捉到一絲異常波動——微弱,但熟悉。那是空間褶皺殘留的信號,和我在殘片實驗中感受到的頻率一致。
“是折疊能量。”我說,“它還在影響他們。”
蘇晴點頭,“我已經切斷了外部電源和無線信號,可症狀沒有緩解。這種同步不是疾病,更像是……某種連接。”
我走到帳篷邊緣,伸手觸碰隔離膜。表麵有一層細微震顫,像有看不見的波紋在流動。我閉眼集中意識,用零域掃描三人神經係統的能量分布。圖像在腦海中浮現:三個大腦的電信號呈現出高度重合的波形,中間有一條穩定的共振通道,持續傳遞著低頻脈衝。
這不是偶然。
“拿頻譜儀來。”我對蘇晴說。
她遞過設備。我一邊采集實時腦波,一邊在空中構建虛擬神經網絡模型。零域將數據具象化,三人大腦活動的疊加圖譜懸浮在我麵前。那條共振通道清晰可見,起點位於枕葉區域,正好對應視覺皮層接收外界能量刺激的位置。
“他們是通過眼睛接觸的。”我開口,“複合板背麵的符文會釋放微量光頻信號,普通人看不出異樣,但它能穿透角膜,直接作用於神經係統。”
蘇晴盯著圖譜看了幾秒,忽然問:“這種頻率……是不是和藍色種子剛激活時的一樣?”
我心裡一沉。
沒有回答,我調出記憶中的能量波形記錄。對比結果顯示,兩者初始頻率偏差小於百分之二,衰減曲線幾乎重合。唯一的區彆是強度——種子釋放的是廣域生態激活信號,而這塊板材上的符文,把能量壓縮成了定向滲透模式。
“灰點不是隨便選的材料。”我說,“他們知道這東西會影響人體,甚至可能早就測試過效果。”
蘇晴沉默了一會,轉身打開樣本箱。“先查基因層麵有沒有變化。如果神經係統能被同步,dna也可能受影響。”
我們轉移到臨時指揮艙的醫療分析區。這裡有一台便攜式基因測序儀,精度有限,但配合零域輔助應該能提取關鍵信息。
第一輪檢測失敗了。
屏幕顯示序列讀取中斷,提示“目標片段動態不穩定”。我放大局部圖像,發現第17號染色體的部分堿基排列在不斷重組,就像有某種力量在持續修改代碼。
“常規設備不行。”我說,“需要更高靈敏度的探測。”
蘇晴看著屏幕,“你上次用零域穩定建築結構的時候,能不能試試用在分子層麵?”
我想了一下,點頭。
我站在測序儀上方,調動精神力,在設備內部構建一個微型能量場。零域信號以特定頻率震蕩,壓製分子熱運動帶來的乾擾。儀器嗡鳴聲變了,指針緩緩回升。
第二次采樣開始。
幾分鐘後,完整序列終於呈現出來。
我一眼就看到了異常——一段插入式堿基序列,排列方式與藍色種子表麵的符文結構完全一致。更關鍵的是,這段序列正在激活端粒酶基因的表達位點,導致細胞分裂速度提升百分之十九。
“這不是損傷。”蘇晴低聲說,“是功能性改造。他們的身體在自我優化,但節奏太快了。神經係統還沒適應這種改變,才會出現震顫和同步反應。”
我盯著那串堿基序列,腦子裡閃過一個念頭。
“也許這不是副作用。”我說,“而是設計的一部分。灰點想觀察的不隻是空間折疊的穩定性,還有它對人體基因的影響。我們在重建社區,他們在收集生物數據。”
蘇晴抬眼看我,“你是說,這些人……是實驗對象?”
“被動的。”我收回視線,“但他們體內確實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能控製這個過程,或許可以反過來利用它。”
她沒接話,而是重新調出三名患者的生理日誌。血壓、心率、腦電、代謝速率……所有指標都在向同一個值靠攏。
“問題不在突變本身。”她說,“而在同步化。一旦個體失去獨立調節能力,就成了整體的一部分。這不是進化,是剝奪。”
我明白她的意思。
自由意誌的基礎是差異。當所有人反應一致,思考趨同,危險就不隻是健康問題,而是生存方式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