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切斷外部能量源。”我說。
“不能直接斷。”蘇晴搖頭,“他們的神經係統已經依賴這個頻率維持平衡。突然中斷可能導致神經回路崩潰,輕則昏迷,重則死亡。”
我停下動作。
這就難了。
既要阻止進一步變異,又不能引發急性脫鉤反應。唯一的辦法是逐步削弱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可以製造一個緩衝場。”我說,“用零域模擬低頻乾擾,慢慢降低耦合強度,讓他們身體自己調整回來。”
“同時要建立監測係統。”她補充,“每天采集基因表達數據,看變異進程是否可控。一旦發現不可逆激活,就得啟動應急預案。”
我們開始分工。
我負責設計乾擾場參數,在終端上繪製能量分布模型。零域將藍圖實體化,在空氣中形成一圈隱形屏障,覆蓋整個醫療區。它的作用不是隔絕,而是扭曲折疊能量的傳播路徑,讓其衰減速度加快。
蘇晴則搭建動態追蹤程序。她把三名患者的各項指標設為監測節點,設定四項關鍵閾值:腦波同步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端粒酶活性翻倍、神經震顫幅度持續上升、自主呼吸節律消失。隻要觸發任意一項,立即進入乾預流程。
“命名一個檔案吧。”她在創建文件夾時問我。
我想了下,“叫‘藍痕01’。最高機密等級。”
她點了確認。
屏幕亮起,基因圖譜與能量場疊加模型並列顯示。數據流持續滾動,記錄著這場無聲的改變。
“接下來怎麼辦?”她問。
“先穩住現狀。”我說,“等老周那邊完成剩餘複合板的封存,我們就徹底切斷外部輸入。在這之前,不能讓更多人接觸那些材料。”
她點頭,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
我知道她在想什麼。
這些變異不是終點。它背後有更深的東西——藍色種子的原始編碼,空間折疊的技術來源,還有灰點真正想要的結果。
但現在,我們隻能守住眼前這一環。
我拿起終端,準備上傳初步報告。剛輸入標題,蘇晴忽然出聲。
“林川。”
我抬頭。
她指著其中一名患者的最新腦波圖,“你看這裡。”
我走過去。屏幕上,原本平穩的共振曲線出現了一個微小凸起,持續時間不到半秒,像是某個信號短暫突破了屏蔽層。
“這不是內部波動。”她說,“是外部傳來的。”
我立刻調取乾擾場監控日誌。在同一時間點,零域屏障記錄到一次極短的能量脈衝,頻率與複合板符文完全相同。
但所有的板材都已被封存。
“信號是從外麵進來的。”我說。
蘇晴看向窗外。遠處,尚未拆除的舊單元骨架靜靜矗立在風沙中。
其中一塊複合板,還嵌在東區三號單元的牆上。
喜歡零域建築師請大家收藏:()零域建築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