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從艙底緩緩排空,透明蓋子向上滑開。我抬起手,指尖碰到冷的金屬邊緣。蘇晴站在旁邊,手裡拿著一支注射筆,沒有說話。
我坐起來,視線有點模糊。眨了一下眼,視野才清楚。終端屏幕亮著,防護罩能量停在41,戰車陣列信號全滅,隻有幾個殘餘節點還在閃爍。
“老周呢?”我問。
“沒信號了。”蘇晴說,“最後定位在裂縫下方,已經三小時。”
我沒再問。心跳很慢,呼吸時肋骨之間有種拉扯感。抬手摸了下眼角,指腹碰到了一點硬的東西。那是一顆結晶,很小,像鹽粒。
“晶體蔓延被抑製液壓住了。”她說,“但你的淚腺已經失效。”
我點頭。還能看,還能動,這就夠了。
趙明的聲音從另一側傳來:“林川,你得看看這個。”
他站在數據台前,手指劃過投影界麵。一張氣象圖展開,雲層分布呈螺旋狀,電離層曲線劇烈波動。
“這不是自然現象。”他說,“從昨天開始,大氣中的能量殘留開始聚集。如果繼續下去,七十二小時內會形成維度海嘯。”
我走近幾步,盯著圖上的紅區。那片區域正好覆蓋城市生態圈的核心供水帶。
“源頭在哪?”
“第110章生態圈崩解後留下的能量場。”他調出曆史記錄,“它和零域的波動頻率產生了共振。就像一塊石頭扔進池塘,波紋越擴越大。”
我看著數據流滾動。確實能對上時間線。那次淨化光束釋放的能量,原本應該散逸,但現在被某種結構重新捕獲了。
“解決辦法?”
“建天氣控製塔群。”他說,“用人工引導的方式,把能量導向高空電離層,讓它緩慢釋放。否則等風暴成型,整個城市都會被卷進去。”
我沉默了幾秒。“材料夠嗎?”
“缺兩種稀有金屬。”他低頭,“銥和铌。最後一處礦脈在東區外圍,守夜人殘部占著那裡。”
我沒有立刻回應。上次動用零域能力,晶化已經到了胸口。現在剛被封存出來,身體還沒恢複。
可如果不做,等海嘯來了,連重建的機會都沒有。
“設計圖畫好了嗎?”
趙明點頭。他打開文件夾,一組塔形結構浮現出來。三座主塔呈三角分布,頂部有環形導能槽,底部連接地下儲能網。
“這是最優方案。”他說,“每座塔高八十五米,基礎直徑二十二米。需要連續構建,不能中斷。”
我看了一遍圖紙。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符合工程標準。唯一的問題是,這種規模的實體化,至少要消耗我一半的精神力。
“讓我改幾處細節。”我說。
我伸手接入投影係統,意識沉入領域核心。三年前的城市藍圖還在裡麵,我把其中一段氣候調節模塊提取出來,疊加到新設計上。風道角度調整五度,導能槽加深三點七厘米,儲能網節點加密。
趙明在旁邊看著,忽然說:“這裡加個備用接口怎麼樣?萬一主線路斷了,還能切換。”
他指著塔身中部的一個位置。那個點不在原設計裡,是個新增結構。
“為什麼選這裡?”
“方便後期擴展。”他說,“而且萬一出問題,可以遠程切斷核心供能。”
聽起來合理。我點點頭,把那個接口加入模型。
圖紙更新完成。全息影像懸浮在空中,三座塔的輪廓清晰可見。
“什麼時候開始?”趙明問。
“等蘇晴確認我的狀態。”我說。
她走過來,用儀器掃過我的手臂和頸部。屏幕上跳出血氧、神經傳導速度、晶體覆蓋率的數據。
“你現在不適合高強度作業。”她說,“抑製液隻能維持六小時,之後晶化進程會加速。”
“夠了。”我說,“隻要在六小時內把塔建起來就行。”
她沒再說什麼,遞給我一支新的注射筆。“每隔兩小時打一次,不然你會失去意識。”
我接過,放進衣兜。
趙明回到主機前,開始同步數據流。我站在投影邊,最後一次檢查設計圖。所有參數都穩定,能量路徑清晰,沒有冗餘結構。
就在這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
剛才新加的備用接口,內部線路走向有點不對。它的信號回路繞過了主控芯片,直接連向外部接收端。這不是為了切斷供能,更像是為了……傳輸數據。
我抬頭看向趙明的背影。他正在輸入一串校驗碼,動作很自然。
“趙明。”我叫他。
“嗯?”他回頭。
“這個接口的協議版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