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假如穿越_人生一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零六章 假如穿越

第一百零六章 假如穿越(1 / 2)

人生一串!

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讚同。對工業化的意義,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中國今天發展如此之快,在他們看來,最關鍵的原因,是工業化的成功。

此時,有一位提出一個問題“科技進步這個詞,不是更為專業嗎?為什麼非是工業化?”

其實,這個問題潛藏在冬子心裡也有一會了,畢竟,要說工業,冬子對它的第一感觀,就是容鋼。剛才那們火藥專家對打鋼鐵有一種過分的推崇。而冬子知道,容鋼的效益,一年不如一年了。而打敗它的,是最新的冶煉技術,可見,與其說工業化無敵,不如說科技進步無敵。

但是,整個酒席上,冬子不敢開腔了。這一幫子專家,就是喝多了說胡話,也比冬子高幾個檔次,連他們隨意冒出來的專有名詞都聽不懂,如果冬子與他們進入深入交談,得到的效果,隻能是降維打擊。

“工業化的迭代與發展,當然包含著科技進步。”火藥專家繼續說到“但是,沒有工業化的基礎,包括工業化的技術、設備,或者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社會、製度、教育、生產基礎,得到的科技進步,也是一盤散沙,無法轉換成現實的生產力與體係上的整體躍升,也就是說,單純的一把槍征服不了世界,單純的技術進步,維持不了生產力。”

他這個觀點,得到了部分人的肯定,但也有個彆喝了酒的夥計,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不是直接挑戰論點,而是挑戰論據。

“我們都是實在人,莫亂講大道理,你舉例說明。”

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辯論手段,意思是,你光講道理,說服不了我。你得講例子。但是,你講個彆例子,我又可以說,你這是孤證不立。你例子舉多了,言多必失,我就可以找到你的漏洞,攻擊你。

“有一個例子,我想大家都關注過,也思考過。”火藥專家停了一會“我們身在西安,對此體會尤其深刻。”

冬子的猜測沒錯,他要拿我們的傳統曆史說事了。西安是什麼?是千年中國古代的光輝史,是製度文化發展的進化史,發生在這裡影響我們數千年的事件,都從考古中挖掘出無數的證物,證據充分,立論有據,完全可以證明一個普遍性的道理。這種以一當百的證據,在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到了。既文獻的描述,又有文物的證實,太紮實了。

“我們有個光輝的時代,兵馬俑的銅車馬,金屬構件的精密與物理結構的合理,簡直就像是工業時代的精密機器一樣,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造出來了。當時對磁鐵的運用不僅在羅盤上,也在宮門安防工程中。更不用說,文獻記載的《天工開物》、《夢溪筆談》之類的技術進步,要說,哪怕我們等西方五百年,他們也追不上我們的技術水平,對不對?”

火藥專家,居然沒有列舉四大發明中的火藥,讀書人也沒列舉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當場就有人提出疑問了。他解釋了自己不太用那幾個例子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造紙術,這東西好像是在利用纖維的特點,但畢竟屬於一種經驗摸索,當時的科技含量,低於紡織技術的發展。隻是它對文明傳播的社會意義巨大,才被列入的。今天隻講科技水平,要讓它們與今天的科技模式有具體的可比性。所以,不是造紙不重要,而是無法進行比較。

關於火藥,在他看來,更像是煉丹家瞎撞上的結果,有點運氣的成分。雖然它的產生,符合實驗科學的規律,但畢竟目的不純,生長於玄學的環境裡,拿它來舉例就搶了玄學家的風頭。況且,他到最後還要說這個事,不必重複了。

而活字印刷術,是一種機械革命,但更像是手工藝的進步,是傳播文明的巨大手段,但本身所含的與近代科技類似的成分,少了些。

而銅車馬的機械複雜程度、合理程度,所使用的基本原理,與今天的工業機械相當類似。所謂指南針羅盤,都是地磁現象的運用,在今天的科技發展進程中,它依然是熱門學科。所舉的兩本科學技術書籍,因為其整體性與係統性,完全可以作為祖先們科技發展的百科全書,它們中所記載的成百上千種技術,就相當於成百上千個例子,說服力足夠強大。

他這一解釋這個例子的代表性,冬子馬上明白了,這個人太聰明。舉例說明一個問題,往往會被彆人歸入特殊性例子無法說明普遍性原理。我夢見了你,不能代表你也一定夢見了我,打比方與舉例說明,我們古代最常用的說理方式,但大致上,它是不太嚴密,不太科學的,得出的結論,很容易被人駁倒。

但是,這種包容性與廣泛性,他用來舉例,隻要他運用得當,就完全可以以一當百,說明問題。這或許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思考題,好的問題,就是最優質的智慧資產。

後來的結論,根本不需要火藥專家詳述了,因為大家自動地補充了答案。這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與仁人誌士苦苦思考的問題,是任何一個對我們傳統曆史充滿熱愛的人,都要尋找的答案。就連冬子這種根本與科學不沾邊的人,也都對此問題充滿了疑惑。一個優秀過分的老大,怎麼就淪落到後來割地賠款的程度了呢?

如果我們當年真的是完全不行,完全腐朽,那它為什麼,又沒被滅族亡國,為什麼在今天,又重新站起來了,是什麼讓它仍然保留著重新複興的生機?基因何在?

“其實,我們的所有技術進步,都沒有被演化為工業化,整個農業架構下的社會,因為其過於發達,所以沒有產生工業化的動力。吃飽了的人民,沒有工業化的迫切需求,所以工業化的前提,是徹底拋棄農業生產生活與社會模式的決心,不得不向工業化向死求生的全民族意誌,不如此,新的工業化思維,也會一次次像戊戌變法一樣,胎死腹中。”

他這一番言論,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冬子想到某位偉大人物的言論,但此時,他把這句話改造了一下。“如果沒有打破舊世界的決心,就無法建立一個新世界。”

有的夥計還補充了當年歐洲工業化的原因。教會壓迫與科學思維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農業生產完全跟不上人口增長導致的大量戰爭,航海時代對技術的迫切需求,大型瘟疫對醫學的要求,戰爭對火藥改進及武器進步的要求。任何一種需求,都是非常要命的,到了不進步就得死的程度,所以一種全新的體係,才有機會確立起來。

“體係的確立,才是工業化的根本,這需要全民的共識及探索的精英。要打爛舊有的秩序與財富,不是生與死的考驗,人們是下不了決心的。所以,近代中國的生死考驗,才是促進我們進入工業化思考的誘因。”

這個問題算是說明了他的論點,大家都同意。但還有人提出問題“你還是說說,為什麼工業國打擊中國傳統農業國時,我們就一直沒亡國,內部生長的基因,今天讓我們重獲新生,為什麼?”

這是個好問題,不是說降維打擊嗎?它為什麼存活下來了?我們沒有印第安人的命運,其它三個偉大古代文明都消失了,為什麼我們還在?

“因為我們在農業時代積累的文明成果太豐富太強大,以至於元朝、清朝雖然是外族進入,但依然要使用我們的文化與社會體係,為什麼?是他們主動的選擇嗎?既然武力征服了,為什麼不敢摧毀孔廟?是他們不得不服從這種文明的體係。因為,這種文明曆經幾丟掉的戰亂與衝突而不倒,是因為它的積累太厚,是全方位的厚實。就像西安一樣,不僅有厚實的城牆與深埋的古墓,還有大雁塔所代表的文明交流,有碑林所顯現的精神財富。當年打中國的工業國,雖然是降維打擊,但他們工業發展才起步,再精乾的狼,要打死再虛弱的大象,也是有難度的。”

這個比喻太好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隻解釋了不死,沒解釋新生的原因。

而解釋新生原因的人,恰恰是這個交大的教授。他提出一個觀點,是我們文明內部的。“我覺得,我們進行工業化新生,除了被迫救亡圖存外,還有文明的基因。比如,科學是什麼?科學是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放到第一位去重視。中國的道家,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法自然,所以,中國人追求科學技術或者工業化,在哲學思想與精神內核中,是不矛盾的,祖先給我們在兩千多年前就種下了種子。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文化的多樣性,諸子百家,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套不通那套通,所以,祖先預備了許多禮物,我們發現,總會撿得到適用的家夥,總會有趁手的工具。就連你剛才舉的兩本書,雖然不是科舉的聖賢書籍,但不是也流傳下來了嗎?”

這算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了,冬子聽了,覺得很過癮。

從飲食角度上講,近代我們好像遇到了天災,糧食顆粒無收,好像人都快餓死了。剩下一點往年餘糧,也被人搶走。但是,我們祖先早就留下了書籍與智慧,說吃草也可以續命。比如《本草綱目》就記載了幾千種可以吃的草,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救命。

文明的豐富與多樣性,是祖先留給我們生命的強韌度。如果沒有這種強韌,我們恐怕早就不在了。這就是多樣性與深厚性的力量,它們讓我們成了大象,哪怕病了,也還有體積與重量的威力。

還有一種生存能力,叫雜食性。人類就是典型的雜食性動物,這個特點,讓人類抵抗饑餓的手段變得豐富起來。在社會與國家存亡之時,你文明的留存多樣性,就是雜食性。而你文明中的特殊性,就相當於食譜上的獨特性。比如,大熊貓大巨大自然災難中留存下來,在於它的獨特性,吃竹子。彆人動物根本無法根它搶食,因為消化不了竹纖維。


最新小说: 一群傻子 資助返十倍,開局圓校花夢 特種兵:開局被安然拉去領證 60年代:我靠增幅躺贏采購科 王陽明傳 性轉後,我成了貴族大小姐 十年風雨刃含霜 仙子們的修羅場:雙修還是送葬? 魔頭求道 第99次成嫌疑犯,警花老婆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