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眼光看,毋須諱言,它們是不健康的,但如果不是天天這樣吃、頓頓這樣吃,也多半不會有什麼不利影響。縱向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曆史上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不是這樣的,吃什麼,吃多少,首先要看能獲得什麼,獲得多少。
夏商之前沒有主食副食的差彆,有什麼吃什麼。夏商及夏商以後,開始穩定地以穀類為主食。糧食可以說一直是國家和家庭的頭等大事。
先秦的時候一天隻吃兩頓飯,到兩漢的時候,社會上層開始出現一日三餐,到唐宋,普通人才普遍吃上三餐,加了一頓午餐。
中國太大,發展極不均衡,再加上古代戰爭、災害頻繁,所以普通人三餐或兩餐實際長期並行,甚至同一個地方,某些時期是三餐,某些時期又是兩餐。混一頓飽飯真不容易,這是建立在農業生產水平上的。自秦漢以後兩千年間,農業技術沒有根本變化,糧食生產量雖有提高,但都很有限。
統計顯示,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366。糧食消費下降,是糧食消費在整個食物消費中占比下降了,這段時間裡肉蛋奶等副食消費占比提升了。
在古代,鹽長期是國家控製的專營物資,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明朝,鹽還實施配給製,對於大多數普通人,鹽長期都是寶貴的必需品。鹽業也因此是最容易出富商的行業。對於地處邊遠山區的人,鹽能滿足生理需求就不錯了,不要說吃得那麼重口。所以出現了西南山區地方飲食以酸當鹽,以辣代鹽,以草木灰代鹽的現象。這些既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艱難曆史的見證。
關於吃肉,更是一個巨變。肉在古代社會上層供應是不錯的,比如北宋宮廷喜歡羊肉,仁宗時期一天宮裡就要宰殺280隻羊。但是民間並不容易吃肉,有貧窮儒生為了吃羊肉,把蘇東坡給自己的書信拿去換了十幾斤羊肉,黃庭堅因此戲稱蘇東坡的書法為“換羊書”。
根據《大西洋月刊》2018年的數據在過去的35年裡,中國人的肉類消費量增長了7倍;1980年前後,中國人口不到10億,平均每人每年吃27斤左右的肉,現在,中國人口在14億左右,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127斤肉。也就是說,中國人比四十年前,人均每年多吃了100斤的肉。
我們仍然是一個以穀物為主要食物,並且越來越熱衷吃肉的民族。從各種人均上看,也並不比其他國家顯得更不健康
這個數據仍隻排在世界第39位,中國人還不算特彆能吃肉的民族。澳大利亞以每年人均1115公斤(注意是公斤)肉類的消耗量,成為全球頭號吃肉大國。印度人每年人均消耗量44公斤,是全球最不喜歡吃肉的國家。
穀物占比下降,肉食消費提升,不缺鹽,各種蛋菜奶供應大大增加,按理說,這應該是飲食最合理最健康的時代。但為什麼人人都覺得中國菜不夠健康?
那些肉管夠、菜管夠、油水管夠的地方菜菜品,在多年前是供食客偶爾嘗鮮,偶爾補油水,偶爾痛擊味蕾為賣點的,在今天卻成為日常飲食的標配,頓頓這麼吃,這才是問題。
不健康的菜單與曆史階段、社交文化有關。如今不健康吃法更主要存在於社交場合,在外麵吃飯的時候。除去酒精泛濫問題,今天賓朋滿座的餐桌社交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粗獷的,和一百年前一樣,主人內心仍是以最大程度滿足原始欲望為誠意體現,巴不得“炒一本”。
經過王剛的普及,寬油是一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中餐詞彙
餐飲業自然順應需求,滿足本能,不遺餘力。寬油、明油並不家常,但在商業領域是日常,重鹽、重辣也不家常,但是現代人口味越來越重,這是一個商業養成過程。
其實遠離饑餓僅是一代人的事情,因為長時間反複強化的饑餓記憶,使得滿足後不知節製,這是生物本能使然,也是匱乏記憶尚未遠去的體現。
相對應的,節製飲食,就不能寄希望商家自己有追求,去看齊國際先進水平。而需要一代人改變飲食態度,在吃上變得心平氣和,告彆暴飲暴食,開始在意每一口的價值。運氣好的話,這應該會再需要個一二十年吧。
健康菜單不意味著吃得便宜節省,往往意味著更貴。
中國菜有不健康的,不意味著所有中國菜就是不健康的,這是個邏輯問題,不難理解。
地中海式飲食強調多吃蔬菜、水果、魚、海鮮、豆類、堅果類食物,其次才是穀類,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代表。
bbc紀錄片《全球最健康的飲食方式》,盤點了全球各國飲食方式,從最健康到最不健康排出了50個。傳統以蔬菜為主的中國飲食位居比較健康的一檔,健康度列第18名,拖後腿的不是重油重鹽,而是稻米等碳水在食物中占比過高,增加了糖尿病風險。
世界上有更不健康的地域飲食,他們的問題說明飲食健康不僅是菜單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幾個太平洋島國擁有世界最高的糖尿病發病率,馬紹爾群島、圖瓦盧、湯加、瑙魯等,他們的特點是肥胖率高,飲食習慣單一。這些國家因為物產有限,常年進口大量罐頭等加工食品,這些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成了居民生活的主要食品,直接危害了大部分人的健康,但是又沒有替代品,因為這些罐頭食品是窮人能負擔得起的選擇。
對於其他物產豐富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健康飲食本身也並不便宜。新鮮蔬菜水果比一些肉類和加工食品更貴,這是社會分工,不同產品不同生產效率造成的結果。新鮮蔬菜水果消耗的人工一般要比加工食品更多。
健康食品不好負擔,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昂貴。現代人用於休閒鍛煉,用於細品美食的閒暇時光越來越少了。
繼續在機械重複的快生活中,用暴飲暴食麻醉和摧毀自己,還是換個活法?有得必有失,這也是終有一天要作出的選擇。
“那類似於蝦羹湯這種,為什麼非要用油炸蝦片呢?不是說,油炸食品,不健康嗎?”武傑這樣問,是因為,以前,媽總說,父親愛吃麵窩油條這類東西,很不好。
“誰說油炸食品就一定不健康?”李老師反問到“任何離開劑量而談營養的話,都是不科學的。比如,那一點點油炸東西,在整個湯裡,所占比例是極少的,它對健康,沒有不良損耗。但更重要的是,它所擁有的營養均衡,恐怕還是更為健康的搭配呢。”
原來,那個湯裡,主要成份是蛋白質與水,如果加上一點油炸蝦片後,不僅增加了澱粉含量,而且,保證了蛋白質與糖分的均衡,是個好食品。更何況,油炸的脆感與湯的軟度,混合而成的豐富的口感,更是吸引人的地方。
直到現在,武傑對廚師這個行當,才有了新的認識。一個大談中外區彆,引用大量營養學生物學甚至曆史學知識的人,居然是廚房的大師傅。可見,川菜進步,不僅有深厚的傳統底蘊,還是濃重的科學精神。就憑這一點,他們就當得起“老師”這個稱號。
“李老師,那我爸,有點高血脂,但他還是喜歡大魚大肉的,那是不健康嗎?”
“不一定。魚給你的,主要是蛋白質,它本身與血脂升高關係不大。至於肉,不得分肉的種類,比如豬肉與牛肉,所含有的脂肪成分比例不同,再比如,用哪種烹飪方式,所帶來的身體效果也不同。所以,要區彆對待。按你的簡單說法,那草原上的人,天天以肉食為主,他們就一定要得三高?恐怕不是這個道理吧?”
至於是什麼道理,隻有留到下一次聽了,畢竟,今天的時間到了。李老師,要去伺候他的菌湯了。這個湯,得熬很長時間的,加作料的內容及時機,隻有他自己來把握,打下手的人,根本無法做出他的口感與味道來。
本來,聽完後,武傑出來,還在猶豫,要到哪裡去玩。現在,他一門心思都在許玫身上,離開一分鐘都想。所以,對以前喜歡的,跟那幫子朋友踢球的事,沒多少興趣了。
他出來,結果,碰上了自己的媽,正跟許玫的媽在一起,在街上遇上了。
“阿姨,媽,你們到哪裡去?”
“我們上東山公園去玩,你這是要到哪裡呢?”媽問到。
“我也不曉得上哪裡,到處瞎逛唄。”
“你沒事,就在店子裡,看玫玫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大小夥子,學會做兩個菜,也好呢。”
許玫媽笑到“他一個男伢,整天忙廚房的活,沒興趣吧。正是到處跑到處玩的年齡,你就讓他出去玩唄。”
“他還玩少了?這些年,玩出名堂沒呢?傑子,沒事你跟冬子一起跑跑,看看人家,都在往前奔,你也莫落後了。”
沒辦法,武傑隻送她們到東山公園門口,轉回來,重新到冬子的店子門口。
“傑子,咋不出去了?”許玫正在大廳,指揮服務員擺桌子。
“算了,出去也沒什麼好玩的。”
小樊在櫃台裡大聲說到“怕是不想離開許玫吧?”
一陣哄笑,搞得許玫與傑子,都有點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