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劉毅說的那樣,就在淮海戰役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遼東戰役也拉開了帷幕,早在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數月,劉毅曾經派人去高麗和庫頁島傳信,再次強調了出兵作戰的時間,彼時也沒有後世的衛星電話等通訊手段,總部和駐外兵力無法取得及時聯係,隻能大家約定一個時間,然後同時進攻,即便是中間出了什麼差錯,雙方也不能及時溝通。而遼東戰役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庫頁島部隊的行動時間需要好好把握,從庫頁島出發,如果從地圖上看,光是庫頁島到盛京的直線距離就高達三千多裡,這還是直線距離,如果真正開始行軍的話,還有眾多的地形不利因素,千裡雪原、深山老林等等,都是製約軍隊行動的阻礙,實際行軍距離絕不會低於五千裡,庫頁島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多,可也都是步兵,即便是用了滑雪的方式,一天的極限行軍距離也就在五六十裡上下,一切順利的話,抵達盛京附近也需要一百天的時間,所以李定國、盧象觀他們必須提前三個月出發才行。
而王大雷這邊的行動要提前開始,因為高麗駐軍基本上是跟清軍隔著鴨綠江相望,遼東戰役一開始,王大雷的部隊就要強渡鴨綠江,然後按計劃北上攻擊,最起碼要拔出鴨綠江北岸的一連串堡壘,這個難度不小。反觀清軍這邊,自從前次皇太極兵分三路攻掠各地之後,清軍在盛京附近的兵力一直保持在十萬人左右,多爾袞和阿濟格的兩百旗,還有被彼得洛維奇排擠到盛京的戈洛文麾下三個羅刹旗,以及四個高麗旗和四個漢軍旗。但是因為關內局勢變化,皇太極強勢入關,搶占西北,所以需要用到更多的兵力,基於此,皇太極隻能從盛京抽調了一部分兵力,比如四個漢軍旗全部撤出,彼得洛維奇還從戈洛文手上又調走了一個羅刹旗入關,如此一來,實際上留給戈洛文和多爾袞的兵力隻剩下兩白旗、兩個羅刹旗和四個高麗旗,總兵力正好是六萬人,如果從兵力對比來看,雙方是一比一,隻不過清軍這邊的優勢就是他們是防守方,並且這幾年的堡壘修築工程取得巨大進展,按照皇太極的指示,已經被毀壞的原明軍城堡都不再進行修繕,而是在邊上重新建造羅刹樣式的棱堡,從九連城開始一路往北,湯站堡、鳳凰城、通遠堡、青台峪、草河堡、新安堡、連山關、甜水站堡、威寧營、奉集堡、白塔鋪、虎皮驛等地連續修建了十幾座新式城堡,這些城堡互為掎角之勢,首尾可以相顧,形成了一道密集防線,裡麵駐軍眾多,王大雷想要打盛京,就必須突破這一連串的堡壘群,難度不可謂不大。
最重要的是,這些堡壘裡麵都配備了不少羅刹火炮,由羅刹的士兵親自操控,無論是在射程還是在射速上,都沒有落後青弋軍太多,關鍵是人家縮在堡壘的烏龜殼裡麵,王大雷的部隊每一次都要攻堅,就算是拔釘子,一個個這麼拔過去也要耗費巨大的精力。關鍵是,羅刹修建的堡壘都是棱堡,在攻打台島的戰鬥中,青弋軍見識過荷蘭人的棱堡,不過那還是棱堡的初級版本,畢竟前往南洋的荷蘭人出發時間很早,棱堡的修建時間也是十幾年幾十年前,所以樣式還停留在棱堡的初級階段,而遠東這些羅刹人修建的新棱堡可就不一樣了,這些棱堡對比荷蘭人的老式棱堡至少做了三個方麵的改進。一是堅固程度,首先新築的堡壘肯定比幾十年以上的堡壘牆體要堅固,而戈洛文的堡壘又采取了梯式斜麵城牆的設計,不再是城牆垂直於地麵,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抵消炮彈的威力,即便是重炮直接命中城牆,也不會造成中原那種縣城府城城牆直接被火炮轟塌的情況,反而炮彈很有可能被彈開。
第二就是棱堡的階梯配置,羅刹的火器、建築還是各方麵水平實際上是一直落後於西歐的,所以米哈伊爾上台之後,其實一直很注重吸取西歐的先進經驗來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斷從西歐購買各種火器就是一個良好的證明,與此同時,他也很注意吸收西歐相關建築方麵的經驗,比如棱堡這種防禦工事米哈伊爾就很看中。雖然戈洛文長期駐紮在遠東,對於這種新式棱堡可能不是特彆了解,但是彼得洛維奇可是長期在西部作戰的,他對新式棱堡了解比較多,最重要的是軍中有許多炮兵人才,在十六十七世紀的西方,軍隊是一個出數學家的地方,實際上這種說法應該反過來說才對,十六十七世紀的西方,作戰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來輔助,比如火炮的彈道計算,城堡的建造計算,都需要應用到數學,這也就是軍隊中的技術兵種出人才的原因。
彼得洛維奇配發給戈洛文的人當中,就有不少技術人才,他們會計算棱堡的高度、傾斜度、火炮擺放的位置,傾斜角度等等,所以戈洛文建造起來可謂是得心應手。所謂階梯配置就像是建造樓梯一般,在棱堡第一道城牆的後麵再築起一道高一些的城牆,在頂端擺放火炮,如此以來,火炮是雙層配置,射擊覆蓋範圍更加廣泛,而棱堡不再是規則的五角星設計,是一種不規則的凹凸麵設計,這種設計方式正是軍中的設計人員根據地形測算出來的最佳結果,如此一來,幾乎沒有射擊死角,攻擊部隊會遭到全方位立體的火力打擊。
最後就是棱堡的火力得到了加強,這得益於羅刹軍隊的幫助,羅刹軍隊不僅負責設計修建這些棱堡,在火力配備上,也是一水的羅刹火炮和羅刹火銃兵,這些士兵填充在棱堡之中,可以通過射擊孔實施全方位打擊,士兵們將所有能利用的位置都利用起來,設立了不少炮位和射擊位,這對即將展開攻擊的青弋軍來說是巨大的考驗。另外,棱堡最怕的就是物資不夠,水和糧食都是重要的生存物資,君不見,曆史上的雅克薩之戰,清軍動用了數倍於羅刹軍隊的兵力,不管怎麼強攻就是打不下棱堡,最後隻能采取圍困的方式,斷絕水源和糧道,最終讓羅刹軍隊投降。戈洛文建造的新式棱堡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就是水源,戈洛文在能鑿出水井的地方選址建造棱堡,從而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如果是天冷水井結冰的話,他也會事先儲備一些水源,而且遠東經常大雪紛飛,雪水依然能喝,糧食方麵不太好解決,隻能是外部運輸、內部儲存。
不過,羅刹的這種棱堡有個優勢,就是可以壓縮防守的兵力,從而使單位體積的糧食可以堅持防守更長時間。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一個普通的明軍堡壘需要一千人防守,那麼戈洛文的新式棱堡就隻需要五百人防守,一方麵是因為棱堡的體積縮減,棱堡要想造的更加堅固,麵積就不能太大,這樣才能更好抵禦火炮,所以內部容量自然就少了很多,不管是荷蘭人的城堡,還是雅克薩城堡等等,實際駐軍也就幾百人,並不是羅刹或者荷蘭人少,故意不駐軍,而是這種棱堡的容量就這麼大,士兵們不需要固定站位,除非是超大規模進攻,一般進攻狀態下,一名士兵可以控製兩到三個射擊位置,這邊打一槍立刻就能轉換到下一個射擊位置再打一槍,如此往複,實際上大大提高了士兵們的利用率,一個棱堡之中隻需要駐紮幾百個士兵就好,這樣存儲的糧食可以堅持數月的時間,即便是圍困,他們也不怕。
清軍的兵力在王大雷不斷派人偵查的情況下也基本上弄清楚了,盛京城南邊的十個城堡,平均分布著六千羅刹兵,每個城堡六百人,而九連城有一千五百人,等於是一個羅刹旗的兵力駐守這些城堡,在城堡外圍,還有高麗八旗的兵力進行協防,多爾袞帶領鑲白旗和戈洛文帶領一個羅刹旗駐紮在盛京城內,阿濟格帶領正白旗駐紮在鳳凰城,形成首尾相顧的態勢,一旦有情況發生,他們可進可退,防守不可謂不嚴密。青弋軍要想攻打,無非是兩個方案,要不然就是合兵一處,按部就班進行攻打,要不然就是兵分兩路,打突襲,正麵戰場吸引敵軍注意力,庫頁島的部隊進行偷襲,如此雙管齊下,若能奪下盛京城,整個局麵就會立刻打開,多爾袞他們不撤也不行。對於盧象觀和王大雷等人來說,顯然是後麵一個方案更具有吸引力,兩軍從兩個地方出發,聯係不便,有時候各自為戰反而能放開手腳,不需要顧慮太多友軍的情況,打出好成績。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