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銘走到卓英身邊,接過那個小盒子,說道:“你可什麼都沒看見吧?”
“是,奴才眼神向來不好,什麼也沒看見。”
劉永銘嗬嗬一樂,回頭對曹玟說道:“那些利息等本王以後有空了再來找你拿,本王會選個僻靜點的地方,不會再有人打擾的。”
劉永銘哈哈笑了一聲,便向著宮外而去。
劉永銘拿回了皇帝“賞”下的兩萬引鹽引,但卻沒有馬上去找葉長青或是楊光祿,而是直接回了自己的皇子裡所。
劉永銘平日沒有什麼歌舞娛樂,要不是出去騎馬,要不就是呆屋子裡看書。
而且他之前就與葉長青約好了在第二天見麵。
因為這一天,白露亭要擺出那三鬥黃金粒!
白露亭其實不是一個亭子,而是一座石船坊。
它也是劉永銘名下的風月產業之一。
當初青衿堂火了以後,許多人讀書人將青衿堂當作了“旅遊聖地”結伴遊玩.
劉永銘借著這個風向,在一座湖邊建起了一個大石舫。
所謂石舫,就是以石頭為主要材質,以遊船為樣本做成的建築。
但劉永銘卻不將其稱之為石舫,隻稱之為亭,且命名為白露亭。
名字源自南北朝大學者、大詩人柳惲的兩句詩: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風渚。”
白露亭分為上下兩層,下屋是石質結構,但上層卻是加蓋的木質構造。
彆看白露亭隻是條“船”,但它裡麵的空間一點也不小。光下層空間的雅間就隔出了八個。
上層沒有隔雅間,而是用木料蓋成了一個殿式的大型宴會廳,可以容納一百多個人在此舉宴,而且還不會覺得擠。
如果是並排坐著,那坐的可就更多了。
在宴會廳正麵處還有一處小高台。
禮部尚書陸預曾在高台上講經,講解《論語》。下坐著舉人、進士在內的兩百餘名儒生學子。
次輔狄懷庸曾邀請同族族人在這裡為孫子舉辦了容重的弱冠禮,一次就花費了近二百兩銀子。
除了這些大人物,還有一些士族豪紳也喜歡這裡舉行宴會。
因為白露亭原本就備有歌姬舞姬,畢竟這裡是風月場所。
鹹德十九年正月二十二。
豔陽高照。
石船坊的入口處樹起了一塊木牌。
木牌上寫著一著小詩:
“尚書年為舊,舉子日學新。
賢人知善教,愚生品蘊驚。
風息雲渚岸,身歇白露亭,
三升黃金粒,卅日敬詣嶺。”
木牌下麵還留了日期與陸預的署名。
隻這木牌一出,白露亭便更加熱鬨了起來,許多學子紛紛趕來觀望。
又因為二月份就是春闈會試,臨近考期,漢國的舉子們都集中於長安城中,使得來白露亭的人也就更多了!
白露亭一樓的八個雅間一大早就被人花大價錢給訂走,不為彆的,就是為了看個熱鬨。
二樓宴會廳內正麵的小高台上放著一個“講台”。
講台上放著三具米升。
米升原本是用來量米用的,現在裡麵堆滿了黃金粒。
因為來看的人多,白露亭裡的人隻得派出兩名護院立在“講台”兩邊,並讓眾人與講台隔開一段距離。
來看熱鬨的人幾乎都是學子、舉子,他們也都很守規矩。
那些學子站在離“講台”一米遠的地方墊起腳來看了一眼,然後興歎一聲,這才離去,然後又來一人。
正此時,學子之中有一人突然高聲說道:“這米升裡不會是墊了什麼東西吧?是不是真有一升呀!”
眾人聽得這話也尋思了起來,紛紛向著那說話的人看了過去。
隻見得一個白麵嫩玉的書生向著“講台”走了過來。
那書生穿著一領麻布寬衫,腰間係著一條茶色鑾帶,帶子下麵墜著一個小香囊。
他手裡還拿著一把折扇,向著“講台”緩緩走來。
眾人一見,連忙讓出一條道來。
書生輕輕得走上高台,來到“講台”邊上,說道:“讓我見識見識吧!”
護院有些為難,將神眼投到了宴會廳牆邊最角落處。
那角落處站著的不是彆人,正是劉永銘與葉長青。
劉永銘來這裡一是將昨日從皇帝那裡得來的兩萬引鹽引交給葉長青,二也是來看看熱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