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拿起文書看了起來。
這次的文書並沒有起名,但從第一條開始,就牢牢吸引住了劉辯的目光。
他要的並不是從根本上改變大漢的選才製度。
而是一點點的去改變。
畢竟紙張與書籍才徹底推廣不久,此刻如果要求百姓之子的名額壓過世家子的名額,那便是隻追求所謂的公平,而忽視了真正的國家需求。
司馬懿與陳群兩人見劉辯不說話,也隻好繼續低著頭吃飯。
“張讓,兩位大臣夙夜憂慮為國操勞,便在朕的大殿內布好床榻,供他二人安睡片刻。”
張讓聞言,立刻讓手下的人按照劉辯的吩咐布置好了一切,甚至還貼心地點起了熏香。
“陛下……”
司馬懿拱手正欲說什麼,卻被劉辯打斷了。
“不必拘禮,你等是為國事操勞,朕自然也要為你們操勞,此番所獻文書不差,但其中的具體細則朕還需召集戶部、吏部、兵部大臣,商議如何配合之事。”
“你等且在殿中休息,不必太過緊張。”
劉辯說罷,便把手中的文書交給了荀彧。
荀彧隻是掃了一眼,便對著兩人投去了滿意的目光。
直到這一刻,兩人這才安下了心來。
隨著心中大石頭落地,困倦之意也隨之攀上了兩人的頭腦。
恰逢酒足飯飽,兩人捂著嘴巴,防止做出冒犯天子的舉動。
一開始兩人拘著身子不肯就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聞著那助眠的熏香,兩人著實有些擋不住困意在桌案上伏倒了下去。
張讓見狀,立刻安排內侍將兩人扶到了床榻之上。
恰逢此刻荀彧讀完了文書,“陛下,此政可行,臣這就去召集各部官員,商議配合之事。”
“嗯,便讓眾臣公聚於此殿之中吧,等他二人醒了,也好及時參與。”
“臣,遵旨。”
荀彧告退之後不久,便帶來了一眾相關得到大臣。
吏部的蔡邕、滿寵,戶部的袁滂,兵部的諸葛亮與戲誌才。
眾人雲集在劉辯的大殿之中,先是看過了司馬懿兩人的文書,其後便開始各自討論如何配合察舉的改革。
“陛下。”
袁滂手握拐杖,有些艱難的拱手說道,“每個縣推舉十人是否太過了些?”
“畢竟各縣的人口、土地等情況各有不同,若是一律按照標準而來,隻怕有些地區會難以應付啊。”
劉辯聞言微微點頭,“袁老所言極是,這也是朕請袁老前來的主要目的。”
“朕知道袁老對於我大漢目前統領的各地人丁、財稅、土地都了然於胸,若請不到袁老,隻怕這察舉的改革,需要耗時良久了。”
袁滂聞言,自然是喜上眉梢的,這些老臣對於劉辯的誇獎是最為受用的。
“陛下謬讚了,老臣不過是儘了分內之事。能為陛下革新我大漢的用人之標準,也算老臣儘了最後一絲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