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冬季的西北季風。”
薑星火指著文字地圖問道:“在我們正常的認知裡,大明的田地已經極為廣袤、遼闊了,是不是?”
朱高煦和李景隆點了點頭。
這自然是沒什麼問題,而且符合常人認知的。
李景隆補充道:“而且不隻是大明,大明的西麵,還有近乎無窮的陸地,蒙古人曾經探索過,但即便蒙古人遠征了幾萬裡,光是趕路都要花費數年,卻依舊沒有向西探索到世界的儘頭倒是向南的方向,唐朝的玄奘就有記載,天竺的最南部比我們的最南部要更向南,但是並不算極遠,天竺向南的陸地也是有儘頭的。”
薑星火的手指,在文字地圖的右側,畫了一個奇大無比的圈。
“那如果我告訴你們,我們東側的大海茫茫無際,比我們已知的陸地都要寬廣,你們信嗎?”
兩人刹那猶疑,對視一眼後,反而都同時點了點頭。
“傳說中,東麵的大海蒼茫無際,即便是徐福等準備充分的船隊,出海遠航依然無法探索到大海的儘頭,東麵的大海,確實有可能比我們認知裡的陸地還要大,否則一代代人出海,總該是有人看到儘頭的。”
兩人思維的開明程度比薑星火觀念裡的古代人似乎要高一點,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事物,隻要講的言之有理,他們能聽得懂就能接受。
“信就好。”
薑星火點點頭,下了個定義道。
“季風的本質,就是海洋和陸地因為比熱容不同,形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
薑星火首先打了個補丁防止抬杠:“我們先不糾結海洋和陸地誰更大的問題,因為你們很難觀測或感知到海洋的大小所以我們先做個不那麼正確的假設,就假設海洋和陸地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這樣排除了乾擾,更容易讓你們明白季風形成的原理記住,僅僅是為了讓你們方便理解,不代表海洋和陸地是真的大小相同。”
兩人表示理解,這樣就不用糾結推導過程受到陸地和海洋大小不等導致的差異了。
“你們都知道,我們剛剛已經講過了,那就是水體的比熱容,要大於田地,也就是說,海洋的比熱容,總是大於陸地的,沒問題吧?”
薑星火的推導過程顯得極為謹慎,他必須要一步一步來,用儘量簡潔、清晰的話語進行這個邏輯鏈的構建,防止過於複雜的概念把兩個學生繞暈了。
“沒問題,水體的比熱容是很大,剛才朱煮沸不了的水,已經舉例了。”李景隆全神貫注的思考,差點讓他說漏嘴,朱高煦瞪了他一眼,李景隆頓時有些後怕。
對於薑星火不知道他們身份的事情,嗯,最起碼是薑星火表現的是不知道他們的身份,這件事兩人一致認為,就當薑星火確實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因此需要繼續隱瞞下去。
最好能隱瞞到出獄,甚至是出獄之後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要進行這種隱瞞?
李景隆和朱高煦的理由主要有這兩點。
當先最重要的一條,自然是兩人擔憂如果薑星火知道了他們的身份,那麼必然會產生顧忌,畢竟,兩個普通的勳貴二代,跟大明的二皇子、百官之首曹國公,肯定是不一樣的。
有些話說給熬鷹鬥狗的勳貴二代說沒事,說給二皇子、曹國公,那肯定是有事的,還是大事。
雖然他們也確實需要薑星火這些講的這些東西來搞出大事.但總歸,讓薑星火知道了他們的身份,很多話薑星火可能就不會這麼如實地說了。
變相的,他們和整個大明都要損失很多知識,這些無比寶貴的財富,是他們無法承擔損失的,所以必須要隱瞞身份。
至於第二個原因嘛,其實隱藏身份並非隻是為了隱瞞薑星火,同時也是為了保護他。
在他們看來,薑星火既然是超越世間凡俗之人的存在,而且也願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告訴他們,那麼他們自然是不希望薑星火再受到任何凡間意義上傷害的。
這種傷害,既包括了身體上,也包括心理上。
畢竟,薑星火無意中在講課時指點江山所說出的這些東西,其實已經逐漸對外界的大明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彆的不說,就說“攤役入畝”這件事。
要是讓天下的士紳、儒生知道了,這條使他們覺得斯文掃地而且再也留不住佃農,使得他們直接損失了許多財富的計策,就是薑星火提出的,那麼你猜猜薑星火會麵臨什麼?極端一些,薑星火他本人會遭到刺殺,這種刺殺,不一定是陰謀論裡有什麼大人物指使的,也有可能就是受到“攤役入畝”政策影響的落魄書生,氣憤之下行博浪一擊。
這種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誰說的清呢?
而薑星火不知道他倆的身份,在詔獄裡自然是安全的,畢竟藩王謀反試圖圍攻詔獄的事情,大概率不會再發生第二次了。
如果出了詔獄,朱高煦把他請在身邊,有這位天下第一猛將的保護,還有許多的驍勇護衛,想來薑星火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心理上,那就更直接不過了。
朱棣這個新皇帝都天天挨罵!
而且士紳罵你、損你,毀壞你的名聲,你有什麼辦法呢?
這就跟後世的網絡噴子一樣,嫉妒你比他過得好,就會在網絡上無限地汙蔑、造謠你。
隻有幾個人還好,你還能一個一個地去反駁,證明他們的汙蔑是錯的,維護自己的聲譽。
可如果他們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匿名行動呢?就連訴諸法律,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須知道,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這些詞可不是假的。
網絡暴力是真真切切地能殺人的。
在這個時代,一樣如此。
所以他們認為,薑星火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哪怕是出獄了,他們同樣也會假裝不知道薑星火這個“為大明提出了無數重大政策”的身份,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薑星火及其家人的聲譽。
否則,一旦被士紳階層知曉,並用詆毀聲譽的辦法拿來泄憤,那無疑是會對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造成極為強烈的心理壓迫。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那樣,坦然地麵對千夫所指、萬人痛罵的。
朱高煦和李景隆之間的眼神交換,薑星火自然是有察覺的。
但是這種察覺,卻並沒有聯想出更深遠的東西,薑星火眼下的狀態,正處於大腦極度專注的講授模式。
當然,這是因為他顧不上想,若是講完課後,或許遇到某些事情、看到某些信息,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兩人的不對勁來。
薑星火繼續說道:“既然你們也同意了海洋的比熱容大於陸地,那麼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推導出來,在冬季的時候,海洋與陸地的氣溫都會下降,但是陸地由於比熱容低,所以陸地的降溫比海洋更加明顯,對不對?”
他講述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李景隆和朱高煦不約而同地點頭同意了這個說法。
“冷的地方,空氣的壓力更高;熱的地方,空氣壓力更低。”
李景隆略微思考了片刻,便示意自己已經理解了,其實隻需要把空氣也看成是某種物體就好了。
“而風的形成,便是由空氣壓力高的地方,向空氣壓力低的地方吹拂。”
“綜上所述,在冬季,由於陸地的比熱容低所以氣溫更低,也就是更冷,形成了高壓力的地區,而海洋則正好相反,於是冬季的風,就是從空氣壓力高的陸地,吹向空氣壓力低的海洋,也就形成了寒冷乾燥的西北季風。”
薑星火覺得自己的講述已經比較通俗易懂了,兩人又沒有提出明顯的質疑,於是繼續講了下去。
“同樣道理,夏季陸地跟海洋相比,由於比熱容小,增溫強烈,海洋比陸地氣溫低,更冷的海洋是高氣壓,於是向更熱的陸地吹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海洋上充滿了水汽,而且同樣是風,因為夏天氣溫高,夏季的風就是比冬季要熱,也就導致形成了溫暖濕潤的夏季季風。”
“而這兩種不同的季風,讓華夏大地形成了以下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的農耕文明!”
薑星火頓了頓說道。
“那就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同時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種夏熟秋收冬藏的華夏文明!”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