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星火乾脆說道:“一步一步來,不要想著一次性大規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實跟移山一樣,就是個日積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給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孫孫無窮儘也?”
“所以說,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碼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設完成,而第一代人,隻需要建立前哨的灘頭駐地;繼而稍微進行探索,在合適的港口處建立貿易站;然後向內陸探索的同時,完善港口設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後才會考慮大舉進軍內陸,拓寬耕地範圍的事情。”
“另外……”
薑星火繼續說道:“當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選擇趕儘殺絕。”
薑星火這麼說,倒也不是聖母心。
實際上,薑星火所說的這片新的陸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陸。
正所謂“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北美五十州”。
先不討論從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步驟。
單論北美大陸這塊田地本身,就已經是令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極度眼饞的無價之寶了,環境之優越,縱觀全球亦無出其右者。
未來工業時代所必須的那些石油、煤炭還有各種稀有金屬之類的也先不談,隻說在農業時代的田地等自然資源價值。
首先,北美大陸東西兩側為海洋,利於發展貿易與運輸,內陸則有貫穿南北的水係,極為便於灌溉,還有占據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儲量的五大湖,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水分條件較好。
從西到東來說,西海岸有綿長的山脈,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長城一樣,有效阻擋寒流的內侵;中部大平原一望無際,極度適合農業種植,耕地麵積廣大到約占世界總耕地麵積的十分之一,養活多少人都沒有問題;至於東側則稍微差點,雖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理論上事宜農耕,但是北美大陸東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決於寒流具體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至於為什麼本地人沒有在農業時代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帝國,則是受限於本地兩點奇怪的因素了。
而兩點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決。
第一點,也是最尷尬的一點,那就是雖然北美大陸田地肥沃,耕地麵積廣大,但是.當地沒有土生土長的糧食作物!北美本土的可食用作物主要有四種,分彆是南瓜、向日葵、菊草、藜類似於菠菜)。
至於玉米,直到大明這個時代,北美土著才在東海岸種植了短暫適用於夏季生長的玉米。
沒有高產的糧食作物,就沒有繁衍人口的基礎。
而在薑星火穿越前的那個時代,卻證明了北美不是田地不行,隻是土著農作物不行罷了,北美大平原的田地條件,小麥、水稻,什麼都可以種,種下去收獲就差不了。
因此,大明隻需要帶上大明本土農作物的種子,就可以放開了種,第一點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點糧食作物不行能解決,而第二點,輪到了北美本土動物不行。
北美沒有任何可以馴化後,供人交通或協助耕種的本土大型哺乳類動物。
在“可馴化”這個前提條件下,能達到“供人交通”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但不限於牛、羊羊車)、馬、駱駝,能達到“協助耕種”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但不限於牛、馬遺憾的是,北美大陸一樣都沒有。
在北美大陸上生活的馬和駱駝,一萬三千年前就滅絕了,而西部牛仔們騎的馬,都是從歐洲引進的。
沒有交通坐騎倒還好說,大不了辛苦點步行,可沒有牛馬等農耕助手,就點不了“鐵犁牛耕”的科技樹,北美土著世世代代都隻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
難道你指望火雞或者美洲羊駝給你拉犁嗎?
當然了,對於北美土著永遠都解決不了的困難,對於大明來說,不過是幾十艘船的事情罷了。
——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的意義!
對於某些地區來說,永遠都不可能突破的自然上限,隻需要其他地區習以為常的東西交流一下,便可以突破。
朱高煦疑惑問道:“薑先生為什麼說對本地人不用趕儘殺絕呢?難道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
薑星火收回思緒,說道。
“其一是華夏文明對人數少的落後民族的同化能力極強,這在過去的曆史中,已經無數次地驗證過了.當然,我不是說這種民族融合是正義的正確的,事實上,這種所謂的‘融合’往往伴隨著無數先民的痛苦與血淚,這裡隻說這個結果。”
李景隆點了點頭,無論是五胡亂華和後續的南北朝時期,還是諸如沙陀人等北方胡人再次與漢地融合的五代十國時期,亦或是造成了靖康之恥的女真人.不論這些胡人多麼野蠻善戰,最後的結果都是被同化成了漢人的樣子。
“其二便是,新的陸地的那些土著人,也有可能就是華夏先民的後裔,跟我們並沒有極為不可接受的差異。”
薑星火的這個說法,便是前世看到的“殷人東渡”學說。
為了揭開印第安文明,薑星火前世的科學家做出了很多假設,其中“殷人東渡”是主體,是對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起源的一種假說,是否是正確的,薑星火不敢保證,但最起碼確實有其可能性。
之所以產生“殷人東渡”的學說,主要是在商朝時有東征的軍隊消失了,而通過對商朝和美洲大陸時間的對峙,發現軍隊消失時,美洲大陸就意外出現了新的文明——奧爾梅克文明,於是這也就讓“殷人東渡”說法更具可靠性了。
彆說什麼能不能從亞洲到北美大陸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踏入了文明社會的人類,不是沒有可能做到的。
而之所以眾多學者都認可商朝古人和印第安人的關係,這主要當地出土的文物與華夏的各種古文物高度相似有關,比如陶罐、甲骨文字等。而且根據記載發現,印第安人與商朝在習慣方麵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人物跪坐石雕像就可以證明。
當然了,這也隻是前提條件,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確實和漢人在各種條件上來看,還沒到不可融合的地步,如果是昆侖奴那種,薑星火自然是會做出完全相反的提議的。
事實上,這也隻是薑星火的一廂情願,若是真的實施起來,恐怕趕儘殺絕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薑星火的話語,讓李景隆和朱高煦愈發好奇,這時候他們才想起來,隻顧著討論移民新大陸的可能性,都忘了問新的陸地在哪裡了,他們幾乎齊聲問道。
“新的大陸究竟在哪?為何薑先生說有可能是華夏先民的後裔?”
薑星火比量了一下他的文字地圖,極右側畫了一下,以作示意。
兩個人看完後,都沉默了。
“這怕不是得幾萬裡之遙吧?”
“是很遠。”薑星火點頭承認,“但是海上跟陸上畢竟不一樣,在物資充足的前提下,順著風不過數月便可以抵達,而且回來走另一條海路,也是順風。”
接著,薑星火大概說了一下路線。
薑星火所說的,便是從泉州港之類的南方海港出發,在西太平洋順著西風帶直接抵達中美洲,然後沿著海岸線向北,順著環太平洋暖流回到日本。
這是後世比較成熟的跨洋航線,在古代的風帆戰艦時代,更是注重風力的應用,帆船順風不順風完全是兩回事。
當然了,如果想要跨洋航行,風帆肯定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
反正,如果從大明到北美洲,向東行的船舶是應儘可能利用西風漂流選擇最短航程航線的,通常在中高緯度航行時采用大圓航線或混合航線,低緯度航行時采用橫向線航線。
而從北美洲返回大明,船舶則是應儘可能避開西北太平洋的台風和低氣壓,該航線也有兩個變化,是隨季節進行的波動,一般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避北太平洋的海霧和風暴。
聽了薑星火的解釋,李景隆這才略微釋然。
朱高煦聽完,感覺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但李景隆仍然搖了搖頭:“薑先生所說的方式,應該算得上是對抗未來小冰河期一個好辦法,不過太耗費時日精力了,大概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初步見效,且投入巨大,若是沒有朝廷下巨大決心,集一兩代人之力,恐怕是辦不成的。”
“而且,若是如曆代變法那般,支持的皇帝咳咳,恐怕就會還沒做成,還沒見到成效,就會被徹底廢止,而變法的道理便是如此,做成了,培養出來得利的階層,變法就成了;做不成,半途而廢,那自然也就是人亡政息。”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