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光明
20230726作者:西湖遇雨
第391章光明暴昭藏身的茶樓內,來自真定大營的悍卒們已經穿好了與錦衣衛一模一樣的飛魚服,配上繡春刀,拿起了藤牌、弓弩等武器。
但鮮亮的衣服,卻掩蓋不住他們低落的心情。
“暴公?”
屬下們見他遲遲沒有下達攻擊的指令,不由擔憂地喚了一句。
“暴公,那我們接下來做什麼?總不能乾坐著吧!”
另一名屬下問道。
“等!”暴昭回答的斬釘截鐵。
這次行刺,是他謀劃許久,精心策劃的結果,絕對不允許失敗。
“我知道你們想乾什麼。”
暴昭喟歎一聲:“但是,我們必須等待最好的時機,確保能把偽帝斬於馬下之後再行動,否則,隻會打草驚蛇,反倒壞事。”
手下們聞言,有人道:“暴公,可那邊的弟兄,眼下怕是”
暴昭背過了身去,手下們看著他落寞的身影,也是相顧無言。
都是朝夕相處了五年的兄弟,說是不為所動,又怎麼可能呢?“暴公您一聲令下,我等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他相信這些手下說的是真心話,但現在並不是他計劃最終發動的時機。
“光憑一套錦衣衛的衣服,我們是混不進去的,必須要等能夠製造混亂的時機,還要接著等。”
暴昭抬起手阻止了他們。
手下焦急道:“暴公,再等等偽帝若是跑了,我們那些兄弟可就白死了!”
“聽我命令!我不會讓他們白死!”
暴昭霍然轉過身來,眾人這才發現,他的眸中血絲混雜著淚花,聲音也嘶啞到幾乎聽不見。
他咬牙切齒地從牙縫裡蹦出了這句話:
“我一定會拿偽帝的頭顱,為兄弟們報仇!”
暴昭走到窗口前,向外眺望遠方,今天的天氣很好,沒有多少風。
——他需要風。
按照這個季節的規律和他的測算,過不了多久,就要起東南風了。
“聽我命令,否則,軍法處置。”
“是!”
他們對視一眼後應道。
暴昭點頭,深吸口氣平靜了一番自己激蕩難耐的內心後,開始了難捱的繼續等待。
——————
“父皇,要不您來坐吧。”
穿著赤金色龍袍的朱高燧,身上像是爬滿了螞蟻一樣坐立不安。
朱棣叉著腰,躲在視線的死角裡笑道。
“現在你是皇帝,你坐,我站著。”
金忠和金幼孜對視了一眼,看得出來,皇帝的心情很好,逆賊已經被二皇子一網打儘,終於可以繼續安心看擂台賽了。
朱棣笑吟吟地問道。
“現在高遜誌和卓敬,誰更被看好啊。”
大明雖然沒有大宋那麼熱愛關撲,但民間之風猶存,尤其是在江南地界,因此既然是朝廷半公開舉辦的擂台賽,那麼有人坐莊有人下注,幾乎是理所當然之事。
金幼孜答道:“普遍更看好高遜誌一些。”
“押高遜誌幾個回合擊敗卓敬的多?”朱棣複又問道。
金幼孜猶豫了刹那,答道。
“一個回合。”
“嗯?”
見朱棣有些不理解,金幼孜連忙解釋道:“高遜誌辯經素以犀利敢言,一針見血而聞名,從來都是一合定勝負,要麼勝要麼敗,很少有拖到兩個回合以後的。”
金忠附和道“臣也聽說過,高遜誌辯經向來是以速度取勝,從不給對手任何機會,隻要讓他抓住一絲破綻,必定能將敵方置於死地。”
朱棣恍然,點頭讚同道:“若是這般,那今天倒是好看了。”
確實,朱棣的臉色下一瞬就變得很好看了。
擂台上,高遜誌上來就放自爆式大招。
“天下唯有一理,故推至四海而難,須是質諸天地,考諸三代不易之理。
漢雖不能複三代之治,然猶尊君卑臣,敦尚名節。
然魏晉以降風俗日壞,叛君不以為恥,犯上不以為非,可謂惟利是從,不顧名節,以至於有唐之衰。”
基本不怎麼需要翻譯,高遜誌的意思就是說,天下的道理就是禮義,這是三代開始就明白的,漢朝雖然不如三代,但做的還不錯,魏晉以來越來越垃圾,風氣越來越敗壞,所以有了唐朝的衰落。
也就是說,按照從三代到漢唐的曆史經驗教訓,如果不講禮義和三綱五常這些東西,社會風氣的敗壞是必然的,所以治理天下必須以禮義為先,強調倫理道德在治國過程中的作用。
單獨從這些話來看,高遜誌說的沒什麼問題。
但卓敬的嘴唇一直在無聲地示意高遜誌。
“.彆說了.彆說了。”
然而跪坐在當麵的高遜誌卻絲毫不以為意,繼續朗聲說道。
“自李世民以來,不複論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循循然中唐淩夷,之於五代,天下蕩然,兵強馬壯者王之,莫知禮義為何物矣。”
在卓敬淩亂的眼神中,高遜誌完成了絕殺。
“國家之治亂本於禮,夫治天下之具,孰先於禮義者?”
卓敬起身,乾脆利落地說道。
“——我認輸。”
隨後拱了拱手,頭也不回地走下擂台去,一秒都不想多待,一句評論都不想發表。
果然是一個回合定勝負。
嚴格地來說,擊敗卓敬不是高遜誌,而是朱棣。
高遜誌敢說這話,屬於是為了贏連命都不要了。
台下的眾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連嘩然都沒有,這麼多人的現場,竟然靜悄悄到隻有呼吸聲,誇張點說,落針可聞。
這時候大家關心的不是自己賠錢賺錢,而是永樂帝會不會惱羞成怒殺人。
當然了,台下沒人敢抬頭,去窺探旁邊二樓窗戶後麵“皇帝”的臉色。
但“皇帝”此時已經快急哭了。
“父皇,要殺要剮您說句話啊。”穿著朱棣龍袍的朱高燧不敢回頭,小聲說道。
“砰”
朱棣把桌案上的杯盞茶水全部掃落在地。
他跟他爹一樣,從來不搞什麼喜怒不形於色,老朱家的皇帝,生氣了就要殺人,從來不憋在心裡把自己氣出病來。
什麼喜怒不形於色,那是沒能耐掀桌子的人才玩的。
朱高熾也被嚇得縮了縮脖子。
這一幕,似曾相識。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景清.朱高熾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又一個名字。
“父皇息怒,此等狂徒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朱高熾趕緊勸慰道。
最終,朱棣還是冷哼一聲。
“看在是國師組織的擂台賽的份上,朕放他一馬,再有下次,定斬不饒。”
高遜誌與卓敬的這場關於“義利”的辯經算是結束了,隻是朱棣的話,卻讓不少人心驚膽戰起來。
一名身著緋袍的大太監走了下來,警告了高遜誌和曹端後,這件事被輕輕揭過。
第三場,是高遜誌對陣張宇初,以“王霸”為主題。
這裡必須要簡單介紹一下王霸之辯的起源和背景,否則很難理解為什麼在永樂元年思想界的動蕩裡,王霸之辯是繼義利之辯的另一個極端重要的爭論點,因為這直接涉及到了程朱理學所推崇的孟子與薑星火新學所推崇的荀子之間的理念之爭。
王道與霸道的說法,一開始是孟子提出來的,也就是孟子關於君主應該走什麼樣的治國路線的看法,所謂王道,孟子的定義是“以德服人者為王”;所謂霸道,孟子的定義是“以力勝人者為霸”.簡單來講,就是說“王道”是君主憑著自己的德行而感化天下萬民,讓天下萬民心悅誠服,而“霸道”則是君主依仗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強行征服,被征服的百姓心中會存在不服甚至怨氣。
孟子說春秋五霸就是因為以“霸道”而成就的一時輝煌,但也正是因為霸道,所以沒有延續下去。
因而從孟子的王霸論來看,就是講使用“霸道”治理國家隻能短暫地強大,隻有選擇“王道”安邦定國才會真正贏得百姓的衷心愛戴。
而荀子生活的時代比孟子要晚,孟子覺得春秋五霸轉瞬即逝,而荀子看到的卻是戰國諸雄“大魚吃小魚”一般把周圍的國家吃乾抹淨,誰吃得多誰活得久,所以正是因為曆史時代背景不同,荀子提出了跟孟子截然不同的王霸論。
荀子通過自己對各個諸侯國發展曆史的研究得出結論,也就是僅僅是推行“王道”是無法成功的,所以荀子認為君主應該要做到“王道”和“霸道”同時進行,甚至在某一曆史時期要以“霸道”為主,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國富民。
例如春秋五霸利用“霸道”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但是因為沒有“王道”思想,所以很快又沒落;但是接著誕生的戰國七雄依然是行“霸道”,但卻學會了喊“仁義”的口號,以“仁義”作為一個借口,行軍事兼並之實,但這些國家卻都很成功,沒有一個是以德服人的,都是逼迫敵國的百姓臣服,可也沒見到誰承受了什麼不可承受的後果。
所以荀子認為,孟子的王霸論太過於理想化,荀子的結論是“道王者之法,與王者之人為之則亦王;道霸者之法,與霸者之人為之,則亦霸”,而實際上戰國的情況則是“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也就是說諸侯推崇禮製、尊重賢才,才是真正的“王道”;諸侯重視法律、愛惜黎民,屬於真正的“霸道”,而非孟子概念裡那種。
正是因為王霸之辯,不僅涉及到了現實廟堂的爭執,更涉及到了兩派背後所尊崇的聖人的理念爭執,所以這場對決,才顯得尤為重要,甚至超過了前麵的義利之辨。
就在這時,擂台周圍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引起了朱棣等人的注意力。
隻見張宇初手中拿著一張紙,臉色陰晴不定地盯著高遜誌。
“怎麼回事?為何還未宣布比試開始。”
見父皇沒開口詢問,朱高熾自覺地皺眉問身邊的太監道。
剛才那名太監剛上樓,又連忙跑下去查探了,隨即折返回來,他小聲衝著朱棣稟報道:
“回陛下,剛才高遜誌打算把原本規則給改了”
話還未說完,便遭到了淇國公丘福的質疑:“誰讓他們改規則的?”
太監低垂著腦袋不再吭聲,心想這件事也怪不得自己。
朱棣遇到這樣的事情,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接著吩咐旁邊的太監道:“去把主持比試的董倫給朕找來。”
是的,前不久告老還鄉的禮部左侍郎董倫這次被請了回來主持比試,作為解縉的前靠山,也隻有他老人家資曆、地位、威望、才學足夠,立場也夠不偏不倚。
畢竟,人家可是老朱在世的時候就禦書賜了“怡老堂”三個大字留給他致仕用的,髟沐幾、玉鳩杖這種自己用慣了的器物,老朱都舍得割愛,可見董倫的威望地位。
很快董倫走了上來,道:“老朽叩見陛.”
“免禮。”
朱棣指著外麵擂台上的高遜誌和張宇初問道:“這是怎麼回事?朕讓伱們準備比試,你們卻搞亂了比試規矩。”
董倫苦著臉解釋道:“陛下容稟,是高遜誌提議,為了避免剛才那樣的熬人,所以才要加快比賽節奏,把思考的時間縮短一半.雙方都認為可行,這才改變了比賽方式。”
是的,剛才幾乎要暈倒在擂台上的汪與立,以及逐漸升高的日頭,讓雙方都不約而同地認可了加快比賽節奏的提議。
畢竟除了曹端,剩下的高遜誌、姚廣孝、張宇初,都算不年輕了,要是真陷入鏖戰,這又不是《倚天屠龍記》,沒有年紀越老越能打的說法,年紀越老才越不禁耗。
而這種快節奏比賽,其實是不利於曹端打消耗戰的,所以由高遜誌提出,守擂的一方沒有理由不接受。
朱棣聽了董倫的話後,略微沉默片刻,最終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個好辦法,隻是朕希望更改僅此一次。”
“遵旨。”
董倫恭謹應道,心中鬆了口氣,總算是糊弄了過去,今天永樂帝的耐心似乎還不錯。
金幼孜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或許他們覺得,短時間足夠他們分出結果了,而且這未必不符合榮國公的心意。”
這句話頓時提醒了朱棣。
“正是如此。”
作為燕軍二號軍師的金忠摸了摸胡須,笑眯眯地道“若是論辯經,他們是高手中的高手,我猜一柱香時間內決出勝負並非難事。”
金忠和金幼孜相視一笑,他倆知道,這個提議確實是高遜誌的主意,但真正能做決定同意的,還是姚廣孝這個最後的守關人。
“既然如此,那朕就拭目以待了。”
“陛下,萬一挑戰方贏了呢?”
成國公朱能忽然問道。
朱棣搖了搖頭道“不可能,老和尚是個聰明人,他絕不會犯錯誤。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