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龜甲_大明國師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95章 龜甲(2 / 2)

原因就在於孔子整理了包括《禮》在內的先秦著作六經,孔子是整理者,也是傳承者,禮作為儒家的根本,並不是孔子所創造的,而是三代君師創造的,這既構成了儒家源遠流長的學術源頭,也造成了一個弊端,那就是正如朱熹解四書,解得是彆人的東西一樣,孔子修六經,同時也用了彆人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並非完美無瑕的。

六經皆史,問的不是六經是不是都是史書,而是問的,六經是不是都是曆史真實記載的載體?曹端的心頭,隱約間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儒家學術界有一個公認的“秘密”。

那就是,誰都不敢保證,六經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

六經之所以權威,還得歸功於秦始皇,政哥一把火燒了大部分先秦藏書,後麵又經過戰亂,儒家的六經雖然也受損,但至少五經傳了下來,相當於成了孤證,說啥就是啥,這也是儒家能始終掌握話語權的原因。

曆史長,夠權威,懂迎合,換你當皇帝你也選儒家。

當然了,雖然先秦流傳下來的書籍不多,但還是有的,所以難免會跟六經裡麵的某些記載有衝突,可儒家關於曆史的話語權還是牢不可破,這就是因為,其他孤本證明不了自己是不是偽造的,也證明不了自己記載的就是對的。

兩個矛盾的記載,你憑啥說我就是錯的?再加上儒家在大部分時間都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即便是有質疑的聲音,也都被掩蓋了下去。

曹端不確信姚廣孝手裡有沒有什麼能證明六經記載是錯的的證據,但這話他沒法答,索性曹端也不是不懂變通的,眼見著沙漏時間要走完了,乾脆來了次裝傻充愣。

是的,辯經是可以裝聽不懂的。

曹端一本正經地說道:“元代名臣郝經在《經史論》中有言:古無經史之分,孔子定六經,而經之名始立,未始有史之分也,六經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書》史之辭也;《詩》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斷也;《禮》《樂》經緯於其間矣,何有於異哉?”

“經即是史,史即是經。”

這就是在裝傻混過一個回合,等對方主動戳破,借此多給自己爭取一個回合的思考時間了。

不過曹端還是要臉的,他倒也沒有強行去拿這個回合的主動權來反問一句,當然了,曹端也沒什麼可反問的就是。

姚廣孝見對方裝傻,微微一笑繼續逼問道:“那到底是經在前還是史在前?”

曹端看著姚廣孝咄咄逼人的樣子,一時間竟是有些不確定,姚廣孝手裡到底有什麼,能讓他這麼自信,但有些關隘他沒想明白,於是繼續搪塞。

“朱子有雲:讀書須是以經為本,而後讀史,自然是先經後史。”

這裡其實是朱熹治學的觀點,隻有先讀經,在此基礎上體驗先王的意圖,然後再讀史書來知道古今興衰,除此之外,就是說儒家的經義是根本,史書隻是考查古今治亂安危、禮儀製度的輔助。

姚廣孝此時乾脆徹底攤牌。

“汝口口聲聲說《禮》乃是三綱五常之根源,三綱五常是天禮也是天理,那麼想來《禮》代表了更根源的天理,可這《禮》,便沒錯嗎?”

曹端心中一凜,知道再也搪塞不過去了,不過他趁著這兩個回合的機會倒也思考完畢,連忙答道:“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天下之術業,皆出於君師之掌故,道藝於此焉齊,德行於此焉通,天下所以同文為治。”

曹端正麵回答了姚廣孝的問題,他的意思是古人不會離開事情去講道理,六經都是記錄三代先王政治的典籍,道藝和德行都聚集在這幾本書上,所以肯定不會錯。

姚廣孝問:“《禮》為官史乎?”

曹端答:“六經皆周官掌故,所有的典章著作都是藏在王室與官府的,當然是官史。”

姚廣孝長長地歎了口氣:

“是人著史,就會有文過飾非。”

鏖戰五場的漫長辯論,終於到了最終結束的時候。

雙方從“古今之辯”這個命題開始,姚廣孝以“變通”為核心論點,而曹端則一開始就以《周禮》為核心進行反駁,堅持崇古不變。

姚廣孝遷延到“變通的關鍵在於人”,曹端反駁“禮就是用來約束和劃分人的”,姚廣孝說劉邦、劉秀等人都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曹端反駁說“禮是天地、先祖、君師的本源,周禮和三綱五常都是天理,是永恒不變的”。

最後,姚廣孝則通過一係列逼問,直接挑明了問曹端“記載和反映了三代曆史的六經,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辯論的最後一個問題來到了這裡,如果是真的,那麼曹端贏,說明禮就是天理,永恒不變,後人隻能順著發展;如果不是真的,那麼姚廣孝贏,六經都是假的你跟我說什麼周禮是天理?

你家天理是人造的?

事實上,隻要【六經皆史】這個論點得到證明,那麼理學的道統論的根基就會被動搖。

之前介紹過理學的道統論,是從先王一直延續到孟子,由中唐韓愈進行古文運動時提出,繼而被北宋五子發揚光大。

那麼,其實有個問題沒說透,為啥要把儒家道統從先秦孟子直接跨過漢唐,跳到理學這裡?

因為漢儒以來內法外儒宋儒覺得不純,所以直接給開除儒籍了。

“我們宋儒的道統不從你們漢唐繼承,直接找孟子他老人家去。”

這就是北宋五子的想法,也是孟子地位被一路抬高到“亞聖”的原因。

但問題是,你們理學,可以把漢儒唐儒給開除儒籍,可如果道統這種東西追根溯源到了三代君師那裡就是錯的,你們能不能把三代君師都給開除儒籍啊?

不能,因為剛才說了,朱熹已經明確了孔子的地位低於三代君師,在道統傳承順序上也是如此,根子上爛了,那可就真爛了。

而姚廣孝這手最後的殺招,自然也是薑星火研究出來的。

【六經皆史】這個論點,一直都有,但直到清末,才逐漸發揮了影響力,繼而對理學造成了重創,這是有曆史經驗證明確實管用的招數。

因為一旦這個命題成立,就說明六經的本來麵目隻是上古王官所記官書,是有曲筆和文過飾非的,權威不夠絕對。

權威不絕對就是絕對不權威。

一開始【六經皆史】還認為六經是“信史”,或者說還是待“證而後信”的可靠史料,但即便如此,就已經動搖了理學道統,因為這在觀念上將其與其他著作平等看待,抹殺了其神聖性,從而鬆動了六經高踞理學意識形態權威的地位而在此以後,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三代的文物、墓葬、史料逐漸增多,胡適、錢玄同、顧頡剛等人發起了“古史辨”運動,通過對六經所載古史的考辨,揭示出“古史層累造成”的真相。

當然了,眼下如果隻有薑星火給出的【六經皆史】的論點,雖然超前,但如果無法證明,那麼依舊不能動搖理學的道統。

可現在,姚廣孝手裡偏偏捏著能證明【六經皆史】的東西。

曹端並不清楚這點,他還在儘自己最後的努力。

“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承載天地之道、聖王之法。”

“六經雖為人著,然乃天地至理之化身,與後世史書,不可概一而論也。”

事實上,統治了漢儒的經學,從那時候起,經就不是一般的權威性文獻,而是被看作記載古代聖人之法的經典,這個定義從這裡就出來了,經不是一般的古典學術文化,而是一切天地至理的淵源所在,自漢武帝時代,“六經之道”就是華夏封建王朝官方認可的正統意識形態,傳統學術皆依附於經學,“六經載道”也成為曆代經、史學家的共識。

這是絕對不容動搖的。

姚廣孝點了點頭,從袖中取出來一個.龜甲。

“龍骨?”

曹端微微蹙眉,不曉得對方是什麼意思,拿個藥材上來乾嘛?

“認得這裡麵的字嗎?”

姚廣孝手裡的龜甲被遞了過來,曹端在上午的日頭下,認真地端詳著,思考姚廣孝到底有何用意。

事實上,龍骨這味藥材也僅僅是他聽說過,曹端又不是做醫生的,根本沒見過幾塊龍骨,上麵有字的更是聽都沒聽過。

龜甲上鐫刻著古樸的字跡,字體蒼勁渾厚,但絕大部分內容有些難以辨認,不像現在的楷體,倒好似秦漢時期的篆書但也隻是有一點點像,應該是上古時期的文字,這不禁讓他心生疑惑,不知道對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不認得。”曹端誠實地搖了搖頭。

姚廣孝提示道:“旁邊用朱砂標點的四個字,可還能辨認?”

“王、人、無法辨認看起來像是鳥形狀的字)、無法辨認看起來像是向左開刃的斧頭的字)。”

姚廣孝並沒有任何意外,淡淡地說道:

“這四個字是王人民我,出土自紂王墓。”

紂王墓?!

台下頓時一片嘩然,眾多儒生更是激動不已。

大家都知道,紂王是個昏庸無比的暴君,但也隻是聽過傳聞而已,現在居然從姚廣孝口中聽到了它的消息,所以眾人都不禁為之震驚。

當然了,他們中絕大部分都隻是知曉紂王之名,也知曉其大略事跡和為何而死,但墓葬地在何處卻完全陌生,甚至從未聽聞過它的存在,如今聽到紂王這個暴君的墓竟然真的被挖了出來,難免有些激動。

沒有人懷疑姚廣孝話語的真實性,第一,從可能性上來講,有比乾墓,那麼同時期的紂王也當然有可能墓,第二,這個話題很好驗證,有沒有真東西一看就知道,姚廣孝沒必要在這種大庭廣眾的場合撒這種一戳就破的謊言。

但曹端看著手中的龜甲,全身卻像是掉進了雪堆裡一樣,冷的刺骨。

他意識到了姚廣孝,到底要做什麼。

但他無力阻止。

姚廣孝接著解釋道:“不過王人民我這四個字,卻並非你們想象中的那樣。”

第一個“王”字不用解釋,甲骨文裡的這個字,其實是“二”中間塞進去一個“大”,意思沒變化。

但從第二個“人”字,姚廣孝開始了解釋。

“《春秋》有言,人即是夷,由於出土自紂王墓,這裡的人,指的是就是奴隸,直到春秋時期二者才有所區彆,被征服的異族百姓在臣服後為‘人’,未被征服的異族百姓依然是‘夷’。”

“民者,形似小鳥站立,實則是被刺瞎的一目,在三代之時乃是戰俘的標誌,商周之交,以敵囚為民時,乃盲其左目以為奴征。”

曹端看著那橫目而帶刺的字形,耳邊聽著姚廣孝的話語,已經徹底明白,這場辯經,他輸了。

因為對方拿出了證明六經記載曆史有偽的實證,而且既然敢給自己,就說明實證絕非這一件,恐怕是有很多。

事實上,民與臣兩個字,在三代之時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隻不過臣是豎目,民是橫目而帶刺,古人以目為人體的極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頭部,甚至全身。豎目表示俯首聽命,人一埋著頭,從側麵看去眼目是豎立的。橫目則是抗命乎視,故古稱‘橫目之民’,橫目而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為奴征,故古訓雲‘民者盲也’。

這些道理,曹端在古籍中看過,隻是沒親眼見過真的上古文字,加上這龜甲上刻畫的有點抽象,年頭久了也有些辨認不清,所以一時才沒反應過來,如今聽了姚廣孝的講解,倒是能確認對方沒有胡吹。

因為這種有演變曆史的基礎字,字形是有可能找到古籍記載的,雖然沒有具體形狀,但脈絡大致清晰;字義,得益於五經保存完好,含義也能從其中得到印證。

所以曹端知道,對方說的是對的。

“我者,《說文解字》中有雲:施身自謂也,然而我這個字,其實是代表著施暴力於人之稱謂,在三代之時,代表一件殺戮凶器,也就是鋸斧。”

曹端看著那個被稱為“我”的象形字,一把有柄有鉤的鋸斧,看起來像是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王拿著鋸斧,殺戮著奴隸和戰俘,維係著自己的統治。”

隨著姚廣孝的話音落下,現場頓時響起了蟬鳴一樣的“嗡嗡”聲,所有人都在討論。

很多儒生,並沒有意識到這裡麵事情的嚴重性,覺得這確實是紂王這個暴君能乾出來的事情。

然而曹端、高遜誌等人,卻清楚無誤地明白了姚廣孝想表達的意思。

——三代的統治,都是這般血腥暴虐,絕非什麼聖人之治。

而誰也不知道,姚廣孝手裡,到底還掌握著多少證據。

但他們都很清楚,這刻在龜甲上的文字,隻要肯花功夫,去找古籍了解所有字的演變脈絡,然後嘗試去分類對應,終究是能翻譯出來這門文字的。

或許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難辦到,但對於姚廣孝這種能直接影響整個大明的國家機器運轉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什麼難事。

而且,姚廣孝不僅不缺錢不缺人,恐怕連材料都不缺,因為他們馬上就聯想到,這東西既然是藥材,那麼肯定除了紂王墓出土的,其他的龍骨上麵也有可能刻有,隻要以官府的力量在全國範圍內搜集,很快就會收到無數的龍骨,按照概率論來講,哪怕是萬分之一,到最後可用的材料都會非常多。

你能說紂王墓是孤證,那你能說不同年份的所有龍骨上記載的,都是孤證嗎?六經不是百分百真實的,一旦被交叉證偽,那麼就會引起山崩般的連鎖反應。

而這僅僅需要耐心等待,這一天就會到來。

誰都知道嘴硬是沒用的,要看證據。

但曹端此時被姚廣孝逼得實在是沒辦法,他還是選擇了裝著傻嘴硬,以圖一線勝利希望。

“紂王,暴君也,其人行此暴虐之事,不足為奇。”

見曹端還在揣著明白裝糊塗,姚廣孝也不以為意,除了最後一件事,薑星火交代給他的所有任務,他都已經順利完成了。

接下來,姚廣孝隻需要做一件事。

“你說得對,我認輸。”

在一片驚愕的目光中,姚廣孝站了起來,大大方方地認輸,走下擂台前意味深長地說道:“明日開始,《明報》新加一個欄目——走進甲骨文。”

曹端的大腦,此時是一片空白的。

他知道,隻要姚廣孝繼續較真下去,他的嘴硬很快就會被戳破,他是必輸的。

但曹端不清楚,姚廣孝怎麼就突然認輸了?自己怎麼就突然贏了?可這種“贏”,顯然是暫時的自我欺騙,因為隨著所謂“走進甲骨文”欄目的持續解讀,三代之治的曆史真相就會被戳破,基於六經體係的理學道統論將土崩瓦解,他這時候贏了,那不就是自己騙自己?要知道,【六經皆史】的論點一旦被甲骨文的破譯而證實,那麼他曹端就會被載入史冊釘在反派恥辱柱上的那種,這時候的“贏”,隻會顯得他輸掉曆史評價後到底有多可笑。

就像是薑星火前世那句“沒有人記住失敗者,除了嶽倫”一樣。

而這種侮辱甚至更勝一籌,是對方馬上就要滿血全勝,然後自己閃現進塔送了,送你“贏”。

曹端渾渾噩噩間,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下的擂台。

他隻知道,有人在他周圍盲目的喝彩,有人以極為憐憫的目光在看著他,而他被人群推搡著,來到了詔獄的門口。

詔獄的大門洞開著就仿佛是洪荒巨獸張開的血盆大口一般。

兩側的錦衣衛扶著刀集體注視著他,曹端提著腰帶跨過那高高的門檻。

隨後“砰”地一聲悶響,所有的喧囂都被隔絕在了門外。

年輕的勇士啊,恭喜你擊敗了所有守關的惡龍,即將來到那宿命之地,救出被惡龍囚禁的公主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


最新小说: 遮天之楚天帝 淩晨三點,車站前的地雷係 女俠們的香裙 雪霧王座 知青腰軟撩人,三天被糙漢寵成寶 反派修仙:惡毒女配已加入群聊 穿書七零,下鄉知青拿捏冷麵男神 恨姐症 抗戰:無敵編製係統 陰陽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