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反對還都的宣德皇帝上位,他們又以報章上洶湧的“反還都”民意為依據,華麗一轉身,便和新任皇帝站到一條戰壕裡。
這不叫順應民意,這叫牆頭草。
朱瞻基越看越來氣。
好嘛,“還都南京”本來就不是朕的主張啊,朕和四叔的主張是一致的。現在搞得好像朕是大反派,朕在堅持還都似的,所有的罪過都在朕一人身上了。豈非咄咄怪事?
他再度體會到了孤家寡人、進退兩難的痛苦。
他立即下了三道詔令。
第一道詔令,朕的本意和太傅高希一樣,反對還都南京,即日起罷議此事,順天府北京)仍為大明國京師。
這份詔書,一可以安定民心,二可以示好百姓,說明太傅高希生前的主張獲得了朝廷的認可,撫慰洶湧的民意。
百姓反對還都,無非是要保住自己的飯碗,這下順了民心,大局就可以穩定。
第二道詔令,京師各家報館立即停業整頓,再有發表沒有事實依據、臆測胡編的評論,捕風捉影,一律取締。
第三道是密旨,但聖旨並不是他寫的,而是由仁宗皇帝生前寫好的遺詔“誅殺朱高燨”。
高希的政治能量太大,朱瞻基大有心驚肉跳之感,不殺高希不能安“朕心”。
至於太宗皇帝那份“恢複朱高燨皇子身份”的遺詔,朱瞻基無奈地扔進了養心殿的火爐之中。
高希到底在哪裡?
作為穿越人,高希洞察宮廷政治的黑暗與殘酷。
太宗在時,他拒絕做太子。仁宗在時,他堅持太宗國都北遷的主張,不惜和仁宗翻臉。
宣德皇帝上位,他則布下孝陵失火的局,將自己人間蒸發。
錢財和名利,對他而言,皆是過眼雲煙。
他想用自己的讓步,換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但他知道仁宗做不到,到了朱瞻基這裡也做不到。
“皇權容不下親情”,朱高煦說的這句話是對的。
實際上,早在太宗永樂皇帝)駕崩時,他就開始安排後路。
創立錦繡慈善基金會,交出錦繡集團的控製權隻是第一步。
之後,他陸續將自己的妻兒、養父母一家、恩師胡老秀才轉移到了一艘早早備下的商船上。
朱瞻基返京的那天,高希立即火燒孝陵官舍。在一片混亂中,他和平安早就換了裝束趕到龍江碼頭,上了東去的客船。
他原本計劃一到鬆江府,便就地換乘家人所在的商船出海,前往海外隱居。
實際上,他的心裡還存有一絲僥幸,以為朱瞻基會理解他“放火隱退”的良苦用心,放他順利離開大明。
然後,朱瞻基最終還是身不由已,和太宗、仁宗一樣,下了追捕的密旨。
他們的商船根本無法出海,鬆江府在各出海口、碼頭廣發朝廷榜文,嚴查出海船隻。
無論是什麼船,隻要出海,先要向官府申報,提交船員和客商名單。然後,會有官員上船,逐一當麵核對無誤後才能放行。
高希知道這是朱瞻基在搜捕他,頓時一愁莫展。
這天,高希正在客艙裡苦思脫身之計,卻聽到船甲板上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隻聽到有人嚷嚷:“金山衛軍奉命搜查商船,都彆動,叫船主來!”
高希暗叫不好,忙將手指蘸了一滴墨汁,輕輕點到了右嘴角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