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滿臉疑惑,不是一層甲板?這怎麼可能,當初就算是巔峰時期的龍江船廠,也沒聽說過造出來有雙層甲板的船隻啊。
“雙層甲板?”
“不可能,當初咱曾經親自問過,造出來兩艘船隻,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那不僅需要高超的造船技術,以大明目前的船匠技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咱們中國的船隻龍骨都支撐不了雙層甲板。”
“如果你用組裝形成的龍骨,建造雙層甲板,根本扛不住一點風浪。”
朱元璋雖然禁海,但是對船隻還算有所研究。
當初為了打敗陳友諒強大無比的水師艦隊,他專門找人談論過各種船隻的製造。
其中就有這種增加甲板,讓弓箭手藏在第二層甲板進行射擊的船隻。
結果當初的船匠一口否決,認為這種技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因為大明造船使用的龍骨,根本就是拚接而成,這樣可以防止漏水導致的沉船。
但是這樣的龍骨,建造一層甲板剛剛好,如果強製上兩層甲板,就會導致船體不穩,而且十分的脆弱。
根本經不起任何風浪,彆說海上的暴風雨,就連江上的風浪都扛不住。
所以朱元璋根本不信李進的鬼話,什麼兩層甲板,純屬是胡扯!
“老黃,打陳友諒都是什麼時代的事情了?”
李進滿臉不屑,說道:
“那已經是你們老一輩的回憶了。”
“洞庭湖的確很大,但是相對於大海來說,終究是一個小水泊。”
“陳友諒使用的大船再大,也隻不過是湖泊裡麵的霸主,在大海上什麼也不是。”
“如今我們船廠打造的,是能夠縱橫四海,無敵於天下的海軍,兩個根本不是同一個級彆,更不能相提並論。”
李進自從那日從龍江船廠返回之後,就按照汪大海的名單,將原先船廠所有的船匠,全部召集到了上滬縣。
隨後李進就馬不停蹄的組建起上滬縣龍江寶船廠,根本沒有一絲停歇。
在人員到齊之後,李進沒有讓他們按照原先寶船的製造方法進行製造,而是給了他們一個改進的圖紙。
這種圖紙不僅吸取了寶船巨大體型的優勢,還吸取了西方雙甲板的優勢。
雙甲板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夠大大提升船載炮的數量。
在未來某段時間,華夏曆史迎來屈辱的一百年,西洋國家就是通過這種船隻打開了華夏的國門。
兩種船隻最大的不同,就是船隻龍骨的不同。
以往大明造船使用的龍骨都是拚接而成,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拚接的龍骨,能夠建立水密隔艙。
在福船的底層能夠建立多個船艙,並且每個船艙都會進行水密性處理。
如果底層的某個船艙不幸撞到礁石漏水,也不會影響其他的船艙,從而使船隻不會徹底沉沒。
這是華夏曆史船隻的巔峰之作,作為商船,絕對配得上天下絕頂。
因為福船船艙巨多,載貨量很大,而且因為吃水深,能夠載有更多的物品,是當世最發達的氣密性船隻。
做成這樣的龍骨第二個原因,就是大明現在沒有特彆巨大的樹木,來製作龍骨。
中原地區經過華夏百姓這麼多年的繁衍,早就化作良田,而沒有了原始森林。
可沒有原始森林,也就意味著沒有優良的造船原料,對材料要求極為嚴格的龍骨,自然更是找不到。
福船雖然能夠將就使用作為大明的戰船。
但是用於海戰,李進有些不滿意它的船速不是很高。
在李進的計劃中,大明海軍的船隻,就應該載有大量的火炮,無論是對海上還是陸地,都能展開毀滅性的打擊。
不僅如此,作為戰船還要有足夠的航速,讓隻要發現敵人,那就必須要追上敵人,統統消滅掉。
如此火力充足,而又速度驚人的戰艦,才是大明海軍的希望,也將是倭寇們的噩夢。
於是,李進就掏出了後世經過改裝後的福船。
這種船雖然與福船類似,但是結構卻是完全不同,李進更喜歡叫它蓋倫船。
這種船隻是西方比較出名而且經過考驗的戰船,有著出色的航速,以及雙層甲板。
每層甲板都可以單獨使用,至於在甲板上固定火炮,更是輕而易舉。
李進給汪大海的圖紙,就是這種船隻。
汪大海拿到圖紙之後,就迅速在實驗水槽中進行模型實驗。
實驗的結果,自然是振奮人心,經過龍江船廠眾多船匠的努力,這種圖紙上的船隻在造出模型後,經過各種數據模擬,效果十分出眾。
現在龍江寶船廠日夜兼工,就是在造這種船隻。
隻要這些船隻製造完成之後,再加上士兵們進行海上訓練完成,那麼剿滅倭寇的計劃,就可以開始了。
朱元璋在聽到李進竟然真的造出了雙甲板的大船,感到震驚無比。
“這怎麼可能,當初他們龍江船廠的負責人,親口告訴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麼在你這裡就可以實現?”
“你剛才說,大明缺少製造大船龍骨的材料,難道你李進就有這種木材?”
李進理所當然的點了點頭,說道:
“那是當然!”
“在我坐上這個上滬縣縣令的時候,我就一直留意這種巨大的木材,為的就是這麼一天。”
“既然上滬縣的位置,如此得天獨厚,那就肯定不能浪費。”
“大海肯定是要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國土,即便皇上沒有看到大海能給大明帶來的利潤,終有一天,我也會皇上看到大海的重要性。”
“在我孜孜不倦的堅持下,最終還是讓我遇到了貴州來的商人。”
“如今的大明,如果還有哪些地方,能夠找到造船用的木材,那就肯定在西南地區。”
“果然,這個商人一聽我需要這種木材,終於是不負所望的搞來了幾十棵參天巨樹,足夠建造出海的艦隊了。”
“就是木材的價格有些貴了。”
朱元璋聞言,皺眉詢問道:
“多少錢?”
“一萬兩銀子,一棵!”
李進臉上露出肉痛的神色,當初他手中可沒有這麼寬裕,但是他還是咬著牙,買下了這麼多的木材。
為的就是這麼一天,能夠用這些木材,製作出國之重器,給大洋彼岸的島國,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
朱元璋沉默了,如果這樣算下來,李進花在造船上的銀子,已經將近兩百萬兩白銀。
難道真的像李進說的,要為大明剿滅倭寇之患?以至於要滅掉整座倭島?
朱元璋覺得事情好像沒有這麼簡單,但是他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他看不到李進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好處?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