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說何銳本人比斯大林更聰明,或者中華文明黨比蘇共更能乾。而是掌握發展方向,需要對發展過程有著清晰理論指導,以及精準的判斷。更直白的說,何銳在掌握河流之前,必須對這條河流有著明確的認知。雖然基洛夫並不知道何銳政府是怎麼做到這點的,但是從結果來看,何銳政府到現在為止的成就令他欽佩。
基洛夫知道自己不如何銳,心中的壓力很快就被卸下。他按照自己對何銳的理解分析道:“總書記。何銳提出的建議,1定對中國最有利。而且何銳肯定知道,蘇聯1定會做出對蘇聯最有利的決定。所以何銳必然對蘇聯是否接受這個建議都做出了判斷。如果蘇聯接受中國的建議,采取防禦模式,我們的確有很大可能擊敗德國的進攻。如果蘇聯不接受中國的建議,如果遭到德國的進攻,我們也不會對中國抱有不滿。”
斯大林的目光明亮起來,他又拿起煙鬥,開始往裡麵裝煙絲。基洛夫知道斯大林唯1的愛好就是這口煙,所以斯大林唯1關注自己生活用品就是煙鬥與煙絲。至於吃穿用住,斯大林的水平與普通蘇聯人民沒啥差彆。甚至還有點不如。至少普通蘇聯人民的臥室可比斯大林常年居住的辦公室舒服1些。
基洛夫暫時停下講述,斯大林裝煙絲的時候也得以思考。他從基洛夫的講述中聽出了基洛夫認為的重點,那就是“中國認為德國1定會進攻蘇聯”。這個判斷已經解釋了之前斯大林的1些疑問,比如,德國現在就蘇聯入侵伊朗的可能性向蘇聯提出嚴重關切。
中國與德國相隔萬裡,中國看蘇德戰爭的立場肯定和蘇聯不1樣。蘇聯對蘇德戰爭患得患失,中國隻會關心是否爆發蘇德戰爭。這麼1想的話,美國這次派遣總統特彆顧問霍普金斯來莫斯科,也是想確定蘇聯會不會主動想辦法化解蘇德戰爭。
從中美兩國的視角來看,他們都認為蘇德兩國之間的戰爭風險極高,蘇德雙方都有進行戰爭的意圖。而中美兩國各自的利益不同,出於兩國不同的國家利益需求,中美兩國都不希望爆發蘇德戰爭。
中國不希望爆發蘇德戰爭,是不希望為蘇德戰爭而消耗本國的力量。美國不希望爆發蘇德戰爭,是不希望蘇德戰爭爆發,使得蘇聯加入中國1方。
想到這裡,斯大林心中有些不快。他點起煙鬥,抽了1口後問道:“基洛夫,你認為蘇聯與美國合作,是否更有利?”
基洛夫從這個問題中感受到斯大林已經擺脫了最初的迷茫,開始從更高的戰略層次考慮問題,心中著實歡喜。按捺住歡喜,基洛夫答道:“總書記,如果美國真的能夠與我們合作,這種合作對蘇聯更有利。值得擔憂的是,美國羅斯福政府1旦戰敗,這種合作很可能就此失敗。所以,現階段我們必須建立起超越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建立起美蘇兩國之間的穩定合作關係。”
聽了基洛夫的話,斯大林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霍普金斯有可能的來訪目的。但想到這裡,斯大林心中生出不忿的情緒。他又抽了1口煙鬥,在芬芳純淨的氣味問道:“基洛夫,你認為羅斯福有這樣的政治理解力麼?”
基洛夫聽出了斯大林的不滿,不過基洛夫認真研究過何銳,所以對天下豪傑們有了更明晰的感受。何銳是人類,既然是人類,就不存在他擁有超出人類能力之外的能力。即便何銳再優秀,依舊受到人類本身可能性的限製。哪怕是與何銳有差距,世界上的優秀人物也不會比何銳差距太大。
美國總統羅斯福能夠通過推行新政,將美國從大蕭條的衝擊中穩定下來,這樣的人物絕不會比何銳差太多。
想到這裡,基洛夫答道:“總書記,我期待羅斯福的政治智慧能夠達到您期待的水平。”
這句回答讓斯大林很受用,他抽著煙,思維順著基洛夫提出的思路快速整理。很快就讓自己對局麵的判斷處於更高的層次。1直以來,斯大林都很想擺脫中蘇貿易關係中的從屬地位,即便不用達到主導中蘇貿易的程度,至少也能夠擺脫對中國工業體係的依賴。
斯大林1直認為蘇聯紅軍的軍事判斷不準確,在中蘇貿易商,斯大林自己的判斷也和現實相去甚遠。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斯大林本以為蘇聯可以趁著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從而擺脫對中國工業體係的依賴。卻沒想到,中國麵對英美兩國,居然沒有進行總動員。隻是靠提高了稅收,就撐住了戰爭。
更令斯大林感到不解的是,中蘇貿易居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中國的輕工業品產量充足,甚至沒有因為大量工廠要為戰爭提供物資,而導致輕工業品的品質下降。
反觀蘇聯,為了完成第3個5年計劃,蘇聯工業人口數量大增,城市人口也隨之大大增加。蘇聯反倒從中國進口更多的輕工業品來滿足市場需求。
想到這裡,斯大林忍不住說道:“基洛夫,我們需要利用中美兩國的同時存在來平衡。”
基洛夫聽到這話,當即答道:“總書記,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平衡與中美兩國的關係來對德國施壓。隻要這個平衡掌握的好,蘇聯可以通過阻止德國對蘇聯主動發動進攻,與中美1起構成世界新秩序的基礎。”
聽基洛夫這麼講,斯大林內心受到了很大衝擊。但是當了這麼多年的總書記,斯大林並沒有表現出來,他隻是點著頭,敲掉了煙鬥裡的煙灰,“基洛夫,趕緊休息吧。明天你還要向政治局就西部的情況做彙報。”
基洛夫躺在斯大林辦公室裡的床上,很快睡著了。斯大林卻沒睡著,他躺了1陣,依舊毫無睡意。便點起1帶煙絲,思索著基洛夫提出的“蘇美中”大關係。
雖然基洛夫作為公認的斯大林的副手,未來的接班人,本就應該擁有國際戰略視野。然而基洛夫的國際戰略視野之深遠,超出了斯大林的想象之外。尤其是基洛夫說出他的觀點,其實是誤解了斯大林的想法。
斯大林所想的是先利用美國技術與資金,平衡中國商品在蘇聯國內的影響力。但基洛夫卻理解為,斯大林想利用蘇聯來平衡中美,這才有基洛夫想構建“蘇美中”關係的發言。
從基洛夫所說出的內容來看,斯大林認為基洛夫認為的“蘇美中”3國關係並非單純的盟友,也不是單純的對手,而是1種互相牽製又合作的複雜關係,頗有俾斯麥時代大國之間的平衡味道。
思索了1陣,斯大林沒辦法想象出蘇美中3國到底以什麼為基礎進行合作。但斯大林卻被基洛夫的建議給吸引住了。中國號稱要建立世界新秩序,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如果蘇聯能夠與中美兩國並駕齊驅,無疑對蘇聯的國際地位有著巨大的提升。不僅讓蘇聯獲得了歐洲首屈1指的地位,更讓蘇聯成為真正有巨大世界影響力的國家。
想著想著,斯大林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在睡夢中,斯大林夢到自己正在柏林閱兵。看到納粹旗幟從高空墜落的那1刻,夢中的斯大林朦朧的意識到1件事,蘇聯終於超越了德國,將德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踩在腳下。自此之後,德國再不能與蘇聯相提並論。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