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雄風錄!
在壇子裡看的,轉貼過來額
分析性還是很強滴~
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跡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歎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曆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霍去病的死對曆史進程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漠北大戰後,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於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爭。“漢方複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於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麼向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這些消息大多隻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並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消息的途徑,所以隻能從最底層最表麵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曆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隻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隻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雲湧的曆史。隻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麼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於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麵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麼不記?他為什麼記了那麼多細節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隻是一個托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著對史實負責任的態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
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仿似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將這團亂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麵後,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十二歲,還隻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乾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彆忘了,這個孩子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係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在這裡有必要將太子與衛氏的關係做一下澄清。太子與衛氏休戚相關,俱為一體,太子需要衛氏的勢力來扶持,衛氏需要太子的地位來鞏固。
武帝後期也許很想將太子與衛氏分開,他不希望太子過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來打壓衛氏,想讓太子獨立。但事實證明太子與衛氏根本就分不開,他們也不想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衛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撥開迷霧的主線就是太子與整個衛氏集團的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後的幾件史實。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青。武帝暗中尊霍抑衛。
公元前118年,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園,自殺,太子少傅莊青翟繼任丞相。霍去病射殺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請劉徹立三皇子為王。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禦史大夫張湯被丞相莊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長史陷害,自殺,武帝處死了莊青翟以及三長史。太子太傅趙周繼任丞相。
短短的幾年間,朝廷發生了激烈的震蕩,死了兩個丞相,一個大將,一個禦史,分封了三個諸侯王。無論是內朝外朝都出現了很大的人員變動,這裡麵包含了複雜的政治鬥爭,充滿著血腥味。
在這一係列變故中惟一得到好處的是太子,也就是衛氏集團。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一,漠北大戰後武帝為何尊霍抑衛,以及霍去病與衛氏的關係。
漠北大戰後,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日漸裒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隻著眼於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氏的分支,但他並不代表著衛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麼要暗中尊霍抑衛?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著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青不同,衛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彙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製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製衛。
當霍去病作為大將軍的一個部將而獲封侯時,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氏的保護神衛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後,衛青麵臨的是眾叛,霍去病麵對的則是親離。衛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願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青地位的,他們會拚儘全力保住衛青。
二,李敢傷衛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記記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從這一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漠北大戰結束後,李敢獲封為關內侯,出任郎中令,“頃之”李敢因父仇擊傷衛青。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為父仇所以不顧性命的去找衛青拚命,這符合一個剛從沙場上下來的軍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質樸的個性。衛青事後並沒有聲張而是將此事隱瞞,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讓的個性。
衛青的大度有沒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後來還恨不恨衛青,他的這個舉動已經足以為整個李氏的衰落埋下禍根。
李敢是李廣之子,漠北大戰時霍去病的部下,朝廷的郎中令。但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一直被人忽視,他還是當朝丞相李蔡的侄子。
李蔡曾經是衛青的部將,但是此時的身分是丞相,他是李廣的從弟。李廣自殺,李敢認定了衛青是他的殺父仇人,並且采用了激進的方式,發生了流血事件,那麼貴為丞相的李蔡對衛氏意味著什麼?
正當得勢的衛氏也許不會把李蔡放在眼裡,但是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漸冷落的他們還能這麼坦然的麵對著一個有可能對他們懷恨在心的李氏高官嗎?
三,李蔡之死與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於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殺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寢的一塊地。
一個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瘋子,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是要錢不要命的財迷。天下那麼大,身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塊地,哪裡不行,為什麼要去侵奪先皇的墓地?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為什麼要冒天大的風險去占那塊地?占了這塊地,他得到了什麼天大的好處了?
政治是不講因果邏輯的,有人證據確鑿的指出他犯了這種大逆不道之罪,皇帝隻能派人查,還沒有下獄,李蔡便自殺了。說到底,他隻是一個才智平庸的武將,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根本不堪一擊。
繼任丞相之位的是太子太傅莊青翟,也就是說,太子是這場政治鬥爭的得利者。
與此同年,霍去病突然因為李敢刺衛青,在甘泉宮狩獵場當著武帝的麵射殺了李敢。
這個事件疑點重重。
首先,在甘泉宮狩獵時殺人,這個殺人地點選的太離奇了,現場一定有很多皇家衛隊,不可能保密,尤其不可能在軍中保密。李家世代為將,李廣又頗愛護士卒,李家在軍中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霍去病這麼做,影響太惡劣,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甚至是憤怒,他什麼要在這裡殺人?在這裡殺人他得到了什麼好處?
其次,李敢當時的身分是郎中令,九卿之一,就算在軍中他是霍去病的部下,但這時並非是在塞外打仗,此時的霍去病根本沒有權利私自處決李敢。當初衛青在塞外時都不敢私自處決部將,因為這會犯忌諱,專殺大權隻有皇帝才有,霍去病當著皇帝的麵明顯越權行事,實在是為人臣子的大忌。他為什麼要去犯這種大忌?難道沒有彆的方法處置李敢嗎?
還有,霍去病殺李敢距離李敢傷衛青之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這是為什麼?他既然可以不顧軍中的議論,不顧皇帝的感受,為什麼還要隱忍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才動手?有什麼會讓他產生顧慮?
如果說霍去病殺李敢是蓄謀已久的,實在說不通,因為他采取的辦法真是太笨了,對他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給他帶來種種潛在的惡果。世上有千百種比這更好的辦法,聰明絕頂的霍去病為什麼想來想去偏偏挑中了這種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辦法?
如果不是醞釀已久的謀殺,那這個事件便是一個突發事件。衛青受傷後對外封鎖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宮狩獵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獵之時才剛剛得知李敢傷衛青這件事的。依他在戰場上雷厲風行的個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為什麼會突然知道這個消息的呢?是誰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他的呢?為什麼要選在狩獵場?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將此事透露給霍去病,那此人一定與衛青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否則不會知道衛青曾經被李敢擊傷。選擇在狩獵場,一是因為這裡人多嘴雜,二是因為這裡有足夠的空間,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殺人,就像他在戰場上殺人一樣。
此人透露這件事的目的很明顯了,借刀殺人!
霍去病如果在衝動之下親自動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著動手而是把這件事告訴武帝,設計者的目標也達到了,李敢必死無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殺李敢,為什麼不立即進行而要隱忍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呢?
這個問題隻要聯係到李蔡事件便不難解釋。李蔡死於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敢具體死於幾月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獵時死的,這時應該不是冬季。那時的曆法一開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應該是在春季以後。
按常理推測,李敢之死很可能緊挨著李蔡之死,因為要對付李家,當然是先對付身為丞相的李蔡,殺李敢隻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時。
李敢李蔡叔侄在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勢力被連根拔去,李家幾乎沒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會有人向衛家尋仇了。
霍去病以極端的方式處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絕不在少數,這勢必他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連武帝也會對他產生一些不滿,這不正是衛氏想看到的結果嗎?
一石二鳥,衛氏大獲全勝。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勢力衰退後,李敢的一雙兒女卻在後來得到機會親近太子,並受寵於太子。
若沒有人引薦,李家的兒女怎麼能進太子東宮?引薦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著保護李敢遺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號將李家兒女送進去的。
霍去病殺李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甘泉宮的狩獵場一定有很多的目擊者,連小小的司馬遷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將兩個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邊,養著,寵著,他想乾什麼?
四,霍去病請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領兵打仗,幾乎沒有參與過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卻發生了一件極為奇怪的事,他兩次帶頭,請武帝冊立三皇子為王,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禦史大夫張湯的鼎力支持,聲勢浩大,滿朝文武都加入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