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皇子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麼也扯不上關係,霍去病為什麼要當這個發起者和帶頭人?難道他不打仗的時候無聊之極,管起閒事來了?
當我們抓住衛太子這條主線時,這樁離奇的怪事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冊封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後衛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寵已久,武帝此時寵愛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經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戰後,衛青沒有益封,卻得到了千金的賞賜,此時他的一個門客勸他給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禮,衛青照辦了,分了一半的賞賜給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後,立即就提拔了那個門客,由此可見王夫人的影響力。
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麵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們總喜歡將秦皇和漢武相提並論。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用郡縣製取代了分封製。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全部沒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邊,這也就使得宮闈鬥爭異常的激烈。最終他的一個小兒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
站在衛太子劉據的角度來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邊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千萬不要重蹈扶蘇的覆轍。
在分封製下,封國國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國內組建軍隊、收取賦稅、製訂法律、任用官吏、發行貨幣,職務父子相襲,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
武帝一直都在致力於消除封國的影響力,從他內心深處來講,他是不願意再製造國中之國的。
霍去病兩度請劉徹冊立三皇子為王,第一次很可能隻是口頭請求,劉徹未予理睬,緊接著霍去病上書,再請冊立皇子為王,武帝無奈,吩咐下禦史討論。
沒想到這一討論帶來的竟是群臣附和,聲勢浩大,武帝本來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請再請,內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後,他終於妥協了,在這年的四月冊立了三個皇子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必須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地,從此離皇權越來越遠,很難再對太子的地位構成威脅。而此後不久,王夫人也離開了人世。
這場宮庭的奪嫡大戰以太子的勝利而告終。
這件事由霍去病帶頭,群臣附議,但是為何身份顯赫的衛青從沒表過態呢?是為了避嫌疑嗎?為什麼霍去病就不避嫌疑?
霍去病不是一個老練的政客,請求封三王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發奇想,從後來的群臣附議來看,也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忽發奇想,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預謀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隻是一個發起者和帶頭人,後來群臣一請再請,他並沒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可見他對此事並不熱衷。
前麵已經說過了,漠北大戰後,霍去病最缺的便是親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親情。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他,有一件事對衛氏非常有利,但是卻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時的霍去病一定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當這個帶頭人。
五,霍去病之死與衛伉矯製
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而失去了侯爵,這兩者在時間上是否有必然的聯係?
當時的人以十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說霍去病死於那一年的年末,與第二年緊緊相接。霍去病之死與衛伉失侯最短有可能隻相差一天,最遠不過一年。
史記記載“自驃騎將軍死後,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毫無疑問,這兩件事在時間上緊緊相接。
再來看衛伉的罪名,矯製。
矯製,也就是假傳聖旨,後果非常嚴重,需要冒很大的風險,那麼衛伉為什麼要矯製呢?他乾冒奇險去矯製,不可能是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麼他假傳聖旨的對象是誰呢?他假傳了一道什麼樣的聖旨?
這麼重的一個罪,不管多麼大的人物,隻要沾上這兩個字,死罪難逃。為什麼衛伉僅僅是削去了侯爵,而沒有死呢?以衛青當時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這個犯了死罪的兒子嗎?
這一年霍去病不過二十三歲,按常理推算,衛伉很可能隻有十幾歲,這樣的一個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風浪?他有什麼資格矯製?
他會否隻是一個被人利用,受人擺布的小棋子呢?
六,張湯之死
張湯是武帝朝極為重要的一個大臣,當年陳皇後的巫蠱案是他處理的,淮南王的謀反案也是他鎮壓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訂的,算車緡是他最先提出的。
他的作用並不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幾乎都有張湯的身影,可以說他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集內外朝身份於一身。
張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樹敵頗多之外,他還非常清廉,死後家無餘財。
張湯雖然不愛財,但是對權勢的追求卻是狂熱的,這勢必會影響到衛氏的利益。具體的說,張湯與丞相存在著利益之爭,有謀奪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與衛氏利益密切相關。
武帝對張湯非常倚重,甚至在張湯生病時,親自去他家裡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變的,當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詬病張湯時,武帝動搖了,將他下獄審查。
張湯是有名的酷吏,平時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終他在獄中自殺而亡,臨死前傳話給武帝,說陷害他的人是三長史。
長史是丞相的長史,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莊青翟的人。
張湯一死,武帝立刻就後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經無法挽回了,他能做的隻有怒誅三長史,丞相莊青翟後來在獄中自殺。
這是一場典型的權利之爭,最終得利的仍然是太子衛氏一黨,他們雖然死了一個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趙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說衛氏勢力並沒有受到打擊,反而他們很可能因為張湯之死引起的權利真空而得利,在這個事件中,受到打擊的是武帝。
七,誰是真凶?
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一連串的人員變動,權利更替,足以證明這段時間政治鬥爭的複雜激烈,衛氏一直處於風暴的核心地位,並始終牢牢的占據著上風。
視衛青為仇敵的李氏叔侄死了,給太子帶來壓力的三個皇子被分封了,與衛子夫爭寵的王夫人死了,威脅著衛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與太子少傅爭權的張湯也死了。
如果這一切不是巧合,那衛氏的手段真是厲害的嚇人,高明的可怕。
衛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個龐大的即得利益群體,並不是特指某一個人。但是在這個群體中,一定會有一個帶頭的人,一定會有一個陰謀的主要策劃者。
這個人必然對權勢極端熱衷且心狠手辣;這個人必然非常強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夠的手段,足夠的分量來勝任這許多複雜的政治鬥爭。
這個人會是大將軍衛青嗎?如果是,那他所表現出來的寬和大度,仁善退讓就全是偽裝,這樣的衛青太可怕了。但是這可能嗎?要知道偽裝一時不難,偽裝一世是不可能的。
這個人會是皇後衛子夫嗎?我們很難將那個陰險強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與這個身不由已的可憐女子聯係在一起。
太子年幼,衛青長子也年幼,公孫賀平庸,衛氏還有什麼人?
除去這些人,衛家還有一個分量非常重的厲害人物,那就是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武帝的長姐,她的母親便是一個非常擅長宮庭鬥爭的厲害角色,當年從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坐上了皇後寶座,也將她的兒子劉徹送上了皇位。
成年後的平陽公主嫁給了平陽侯,她的這個名號因此而來,平陽遠在河東,從此遠離了京城長安,與政治絕了緣。(平陽公主一定是到過平陽縣的,否則她不會碰到衛氏,衛氏是平陽縣土生土長的,衛家的兩代人都與平陽縣吏私通足以證明。)
如果平陽公主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會在平陽縣過一輩子,但她顯然不是這種人,她抓住一個機會回到了長安,並且長久地留了下來,得到了親近皇帝的機會。
回到長安後她便開始處心積慮的想討好皇帝,撈取政治資本。當時陳皇後無子,她便選了十幾個良家女子在家裡,隨時準備獻給她那個當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終看上了身份卑賤的衛子夫,在臨走時,平陽公主撫著衛子夫的背說“即貴,願無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衛子夫雖然進了宮,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陳皇後壓製著她,她隻能當一名普通的宮女,根本無法接近皇帝。此時衛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陽府為仆,地位不會改變。
衛子夫進宮時年齡已經不是很小了,她的兩個親姐姐更是早就到了出嫁的年齡了,身份卑微的衛家女兒是如何與當朝權貴和世家子弟攀上關係的呢?毫無疑問,平陽公主一定出了大力,是她一手建起了衛氏的班底。
一開始,衛子夫在宮闈鬥爭中是處於絕對的劣勢,然而這個身份卑賤的柔弱女子竟然在此後奇跡般的翻身,並最終戰勝了擁有強大後盾的陳皇後,她的背後若沒有高人指點,誰人能信?
能夠順暢的進入深宮經常見到衛子夫的,除了平陽公主,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
一場血腥殘酷的巫蠱案後,陳皇後放逐到了長門宮,衛氏大獲全勝。在巫蠱案後,陳皇後的母親劉嫖找到平陽公主哭訴,大意就是說劉徹是因我而登上皇位的,然而他現在卻這麼對我的女兒,你來評評這個理。這時的平陽公主絕口不提什麼巫蠱案,隻回答了一句還不是因為皇後無子,潛台詞仿佛就是在說,不要怪我們忘恩負義,要怪就怪你自己女兒不爭氣。
隻此便可看出所謂的巫蠱隻不過是一個政治鬥爭的工具而已,就算沒有這件事,劉嫖和陳阿嬌也一樣鬥不過老辣的平陽公主,陳皇後被廢是早就被注定了的。
兩年後,衛子夫生下皇子,被立為皇後,衛青出塞立功,封長平侯。
衛氏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衛青當了大將軍之後,平陽公主感到已經無法完全的掌控衛氏了,於是她不惜委身下嫁她昔日的仆人。衛氏這架豪華的戰車是她一手搭建的,她絕對不允許它脫離自己的掌控。
衛氏的利益便是平陽公主的利益,衛氏遭遇到危機時,平陽公主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衛氏的利益。
衛青是整個衛氏集團最重要的支柱人物,同時也是平陽公主的丈夫,所以當霍去病威脅到衛青的地位時,最恨霍去病的,一定是平陽公主,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也一定是平陽公主,可怕的是,這位公主完全有能力,有手段做到這一點。
八,霍去病之死為什麼會諱莫如深?武帝是否知情?
年代遙遠,史料有限,霍去病具體的死因已經無法猜估了,隻能憑小說家去想象發揮了。
不可能是血淋淋的刺殺,因為這樣的話武帝一定會勃然大怒,震動天下。也不大可能是給他製造意外,如溺水掉崖等,如果這樣官方就不用再給他想出一個病故的借口了。如果是毒殺,這樣表麵看起來就很像是病故,可是武帝相信嗎?一個生龍活虎的大將,正準備出征,突然說病就病,一病不起,實在破綻太多。這一招對付身體孱弱的婦人孺子倒是較易讓人相信。何況,如果霍去病輕易的就讓人下毒,那他早就被恨他入骨的匈奴人毒死了。
會不會有人誘導他自殺?要知道,人言不僅可畏,有時候還可以殺人,其高明處遠勝刀劍毒藥。
霍去病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寡言少語,心高氣傲,可以想見,這樣的人是沒什麼朋友的,他在朝中也沒什麼人緣,口碑不太好。軍中將士大多是匈奴人,之所以替他賣命,不過是為了功名富貴,未必有什麼深厚的感情。漠北大戰後,衛家的人對他幾乎等同於仇敵,毫無親情可言,就算是衛青,可能也對他產生了嫌隙。霍去病對他的親生母親似乎也不怎麼親近,陳氏一直謀求續封,但是他並沒有熱心幫過忙。他雖然在漠北大戰前認了親生父親,但是他的父親並沒有跟他回長安,他的身邊隻有一個年幼的弟弟。
性格倔強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極端,天才都是孤獨的,這一點在霍去病身上表現的尤甚,他雖然少年顯貴,但是未必快樂。
從武帝後來的態度來看,他雖然悲痛萬分,卻沒有因此遷怒於人,更沒有因此大開殺戒,悲痛之餘他全心的準備霍去病的葬禮,取消了出兵塞外的計劃,附帶著忍了匈奴的一口惡氣,倒像是萬念俱灰的樣子。
如果是自殺,武帝這樣的表現就解釋的通了,司馬遷的表現也解釋的通了。武帝隱瞞了真相,對外宣稱病故,雖然這個理由很勉強,無人相信,但是大家諱莫如深,沒人敢說話。
九,衛氏的覆滅
雖然在當時武帝除了一個豪華的葬禮外,什麼事也沒有為霍去病做,但是霍去病之死卻是衛氏由盛轉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在此之前,武帝雖對衛家有所不滿,但是至少在表麵上還維持著親切友好的氣氛,還維持著起碼的尊重。霍去病死後不久,武帝即對衛氏撕破臉皮,不留情麵,衛家的黴運從此開始。
首當其衝的便是衛伉,霍去病死後不久他便被削去了侯爵,第二年,平陽公主的兒子曹襄死去,又是一個年青的生命,他的具體死因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不管怎樣,曹襄之死對平陽公主的打擊肯定會非常的大。
曹襄死後不久,武帝竟然命令自己和衛子夫的大女兒,也就是曹襄的妻子,平陽公主的兒媳改嫁給一個神漢欒大,不久又把欒大處死。可見,這時的武帝對衛氏再無半點顧惜之情。
再後來,武帝使出酎金奪爵的手段,既可以斂財又可以鏟除異已,衛青的兩個小兒子與他的大姐夫公孫賀在這一年全部丟掉了爵位,當年一門五侯,現在隻剩下衛青一個,連衛太子都有朝不保夕之感。
到此地步,衛家彆說呼風喚雨,就是連走路說話恐怕都要看人臉色。
公元前106年,被賦閒了十多年的衛青去世,衛伉沒有襲爵的資格,衛青一死,衛氏的最後一個爵位便要麵臨無子國除的命運,整個衛氏陷入絕境。
這時能夠挽狂瀾於即倒的還是平陽公主,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她將年輕貌美的李夫人送進了宮,重演當年送衛子夫進宮的故技。
衛伉最後襲了衛青的爵位,具體的手段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的這個爵位是來自平陽公主的鼎力支持則是被史書記載了的。
貌美如花的李夫人並不是一個惟命是從的牽線木偶,相反,她是一個極有心計的厲害女子。當她產下皇子,那就意味著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最終,這位聰明的絕色美女還是難逃夭折的命運。
衛氏的真正保護神平陽公主於何時去世已經無法探究了,後來的巫蠱之禍已經沒有了她的身影。想來好笑,衛氏是靠巫蠱案爬上來的,哪知道後來竟被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最終還是栽在了那個小小的木偶人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霍氏與衛氏在霍去病死後便徹底的劃清了界限。酎金奪爵時,衛家遭遇空前的危機,然而年幼的萬戶侯霍嬗卻絲毫無損,恩寵不斷。霍嬗不明不白的矢折後,霍去病血戰得來的冠軍爵位也隨之而去。霍去病之弟霍光則在韜光養晦數十年後,成為武帝的心腹,坐看衛家的覆滅,最後成為最大的贏家。
作者籽哥壇子裡出名滴大蝦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