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的戰鼓?”趙桓恍若回到幾天前的滑縣戰場上,不由脫口而出問道。
“回奏陛下,”趙鼎久在地方官府辦差,類似這種聲音聽得多了,於是隨口答道“不是戰鼓,很可能是登聞鼓。”
聽他如此一說,張浚方才反應過來,於是趕忙躬身奏道“微臣鬥膽揣測,莫不是李光、陳東等人此刻已於端門伏闕上書?”
他所謂的端門,其實就是皇宮的正南門一一宣德門,闕門兩側分列有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專門負責承接士庶百姓呈遞上來的鳴冤訴狀,從宣德門到福寧殿隻有不到一裡地的腳程,抬個腿的功夫而已。
這麼快就來逼宮了?
趙桓剛想打發人過去探個究竟,卻見北司押班陳良弼不慌不忙地從外麵趨步進來。
趙桓劈頭問道“何人在宮外擊鼓?”
“回官家,是一群不曉事體的官吏和儒生。”
陳良弼顯然早有準備,他伸手從懷裡掏出來一張紙箋,恭恭敬敬地呈遞過來“這是伏闕上書者名錄。臣仆剛剛去端門核驗過了,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全都寫在上麵。”
“哦?”
趙桓大感意外,這個叫不上名字的白臉閹貨,居然已經把還沒有交待的差事,提前做到這個份上了,真是難得的人才啊。
他接過黃藤紙箋粗略一掃,名列前茅者原來既不是右司諫李光,也不是太學生陳東,而是右諫議大夫楊時。
楊時人稱龜山先生,現年七十三歲,大概是本朝最長壽也最著名的學術型官僚了,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親自跑過來伏闕上書,看來今日這事兒非要鬨大不可。
趙桓接著往下又看了看,除了楊時、李光、陳東三人之外,還有太學生陳長卿,太常博士李若水,監察禦史馬伸,左司諫陳公輔,太常少卿許景衡,左諫議大夫唐重,給事中王雲
最後還用朱筆赫然圈著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前禦史中丞陳過庭,另一個是前禮部侍郎梅執禮,他們二位可都是館職在待製以上的侍從高官!
“好啊。”
趙桓隨手將黃藤紙箋塞進大袖裡,回頭笑著問陳良弼“你叫什麼名字?”
此言一出,在場的張趙陳三人全都愣住了。
張趙二人吃驚的是,北司押班這麼重要一位大璫權閹,皇帝居然到現在還不知道人家的名字,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吧?
陳良弼疑惑的是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想了想隻好如實說道“回奏官家,臣仆姓陳名良弼,至今尚無表字。”
“辦差如此得力,有名無字怎生使得?”
趙桓一時高興,信口說道“朕賜你一字如何?”
他這是潛意識裡受了宋欽宗的影響,老聽人說什麼聶山聶昌的,好像穿越者沒什麼文化,都不會給人家改個好名字。
陳良弼聽說官家要給他賜字,當場就樂瘋了,噗通一聲跪倒下去,嘴裡嘰裡呱啦不知道在說什麼。
自從穿越過來位居九五之尊,還是頭一次給人家賜字,一定得慎之又慎趙桓剛在心裡告戒完自己,忽爾靈光乍閃,腦海裡浮現出來兩個大字維新。
維者維護,新者新朝,多好的寓意啊。
他暗地裡一拍大腿,好,就是它了!
其實這兩個字的真正寓意,說白了挺俗的,就是向前輩穿越者王莽致敬一一哈哈哈,我趙桓今後也要打造一個全新王朝啦!
陳良弼得知是“維新”倆字,一個勁兒趴在地上叩頭謝恩,他還以為官家對自己寄以厚望呢一一你從前一心一意輔佐老皇帝,今後也要一心一意維護新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