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病脈宜洪大而反靜;泄瀉脈應小而反大;脫血脈應虛而反實;病在中而脈不實堅;病在外而脈反堅實。這些都是症脈相反,皆為難治。
國君問我聽說根據虛實的病情可以預決死生,希望告訴我其中道理!
岐伯答五實死,五虛亦死。
國君問請問什麽叫做五實、五虛?
岐伯答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國君問五實、五虛,有時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胃氣恢複,大便泄瀉停止,則虛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來身熱無汗的,而現在得汗,原來二便不通的,而現在大小便通利了,則實者也可以痊愈。這就是五虛、五實能夠痊愈的機轉
國君問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後,覺得豐富廣博,不可儘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於後世,銘心刻骨,永誌不忘,並嚴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於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於日月星辰周曆天度之標誌,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麵的道理。
岐伯答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國君問我願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岐伯答天地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國君道什麽叫做三部呢?
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麵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穀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裡穴或太衝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故而下部之可以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國君問中部之侯怎麼樣?
岐伯答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臟之病變,腫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臟之病變。
國君問上部之侯又怎樣?
岐伯答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變。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為天,三侯為地,三侯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侯。脈之九侯,以應地之九野,以應人之九臟。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臟,合為九臟。若五臟以敗,必見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國君問診察的方法怎麼樣?
岐伯答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後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麽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國君問怎樣決斷生死?
岐伯答形體盛,脈反細,氣短,呼吸困難,危險;如形體瘦弱,脈反大,胸中喘滿而多氣的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論;形體與脈一致的主生;若脈來不調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脈與疾病完全不相適應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春杵搗穀,參差不齊,病必嚴重;若見上下之脈相差甚大,而又息數錯亂不可計數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勻,而與其他眾臟不相協調的,也是死侯;目內陷的為正氣衰竭現象,也是死侯。
國君問怎樣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答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加於病人的左足上,距離內踝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彈之,醫者之左手即有振動的感覺,如其振動的範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現象;如其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渾亂不清的,為病態;若振動微弱,應手遲緩,應為病態;如若振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是為死侯。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症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後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變要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
國君問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
岐伯答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於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於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於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於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於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於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乃脾氣內絕,死於辰#醜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侯協調,猶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而九侯都順於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說不死的病,指心感風病,或月經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侯。若七診出現、其脈侯有敗壞現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呃逆等證侯。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他的起病情形和現在症狀,然後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病;脈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侯;久病肉脫,皮膚乾枯著於筋骨的,亦是死侯。
國君問那些可治的病,應怎樣治療呢?
岐伯答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狀的,則治其經與絡。若病邪留在大絡,則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法治之。若邪氣久留不移,當於四肢八溪之間、骨節交會之處刺之。上實下虛,當切按氣脈,而探索氣脈絡鬱結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氣。如目上視的,是太陽經氣不足。目上視而又定直不動的,是太陽經氣已絕。這是判斷死生的要訣,不可不認真研究。
國君問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答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靜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麽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彙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臟。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後,遊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於皮毛,內而灌輸於五臟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穀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勱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的審查是否真臟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穀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臟受其影響,四臟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複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衝穴,以泄其邪。
國君問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
國君問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國君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國君問結合人體五臟之氣的具體情況,取法四時五行的生克製化規律,作為救治疾病的法則,怎樣是從?怎樣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從逆和得失是怎麽一會事。
岐伯答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時令氣候,有衰旺盛克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以測知疾病的死生,分析醫療的成敗,並能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輕重的時間,以及死生的日期。
國君說我想聽你詳儘地講一講。
岐伯答肝屬木、旺於春,肝與膽為表裡,春天是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主治的時間,甲乙屬木,足少陽膽主甲木,足厥陰肝主乙木,所以肝膽旺日為甲乙;肝在誌為怒,怒則氣急,甘味能緩急,故宜急食甘以緩之。心屬火,旺於夏,心與小腸為表裡,夏天是手少陰和手太陽小腸主治的時間;丙丁屬火,手少陰心主丁火,手太陽小腸主丙火,所以心與小腸的旺日為丙丁;心在誌為喜,喜則氣緩,心氣過緩則心氣虛而散,酸味能收斂,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屬土,旺於長夏(六月),脾與胃為表裡,長夏是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主治的時間;戊已屬土,主太陰脾主已土,主陽明胃主戊土,所以脾與胃的旺日為戊已;脾性惡濕,濕盛則傷脾,苦味能燥濕,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屬金,旺於秋;肺與大腸為表裡,秋天是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主治的時間;庚辛屬金,手太陰肺主辛金,手陽明大腸主庚金,所以肺與大腸的旺日為庚辛;肺主氣,其性清肅,若氣上逆則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腎屬水,旺於冬,腎與膀胱為表裡,冬天是足少陰腎與足太陰膀胱主治的時間;壬癸屬水,足少陰腎主癸水,足太陽膀胱主壬水,所以腎與膀胱的旺日為壬癸;腎為水臟,喜潤而惡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如此可以開發腠理,運行津液,宜通五臟之氣。
肝臟有病,在夏季當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來年春季,病即好轉。因風氣通於肝,故肝並最禁忌受風。有肝病的人,愈於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轉。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時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時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時便安靜下來。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補以辛味補之,若需要瀉,以酸味瀉之。
心臟有病,愈於長夏;若至長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夏季病即好轉。心有病的人應禁忌溫熱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於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已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丙丁日病即好轉。心臟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時候神情爽半夜時病就加重,早晨時便安靜了。心病欲柔軟,宜急食鹹味以軟之,需要補則以鹹味補之,以肝味瀉之。
脾臟有病,愈於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長夏的時間病即好轉。脾病應禁忌吃溫熱性食物即飲食過飽、居濕地、穿濕衣等。脾有病的人,愈於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已日加重;如果在甲已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轉。脾有病的人,在午後的時間精神清爽,日出時病就加重,傍晚是便安靜了。脾臟病需要緩和,甘能緩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緩之,需要瀉則用苦味藥瀉脾,以甘味補脾。
肺臟有病,愈於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長夏時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秋季病即好轉。肺有病應禁忌寒冷飲食及穿的太單薄。肺有病的人,愈於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轉。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時候精神爽到中午時病就加重,到半夜時變安靜了。肺氣欲收斂,宜急食酸味以收斂,需要補的,用酸味補肺,需要瀉的,用辛味瀉肺。
腎臟有病,愈於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長夏時病就加重;如果在長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冬季病即好轉。腎病禁食炙過熱的食物和穿經火烘烤過的衣服。腎有病的人,愈於甲已日;如果在甲已日不愈,到戊已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會維持穩定不變狀態,到壬癸日病即好轉。腎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時候精神爽在一日當中辰、戌、醜、未四個時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時便安靜了。腎主必藏,其氣欲堅,需要補的,宜急食苦味以堅之,用苦味補之,需要瀉的,用鹹味瀉之。
凡是邪氣侵襲人體,都是以勝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時而愈,至其所不勝之時而甚,至其所生之時而病情穩定不變,至其自旺之時病情好轉。但必須先明確五臟之平脈,然後始能推測疾病的輕重時間及死生的日期。
肝臟有病,則兩肋下疼痛牽引少腹,使人多怒,這是肝氣實的症狀;如果肝氣虛,則出現兩目昏花而視物不明,兩耳也聽不見聲音,多恐懼,好象有人要逮捕他一樣。治療時,取用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的經穴。如肝氣上逆,則頭痛、耳聾而聽覺失靈、頰腫,應取厥陰、少陽經脈,刺出其血。
心臟有病,則出現胸中痛,肋部支撐脹滿,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這是心實的症狀。心虛,則出現胸腹部脹大,肋下和腰部牽引作痛。治療時,取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的經穴,並刺舌下之脈以出其血。如病情有變化,與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臟有病,則出現身體沉重,易饑,肌肉痿軟無力,兩足弛緩不收,行走時容易抽搐,腳下疼痛,這是脾實的症狀;脾虛則腹部脹滿,腸鳴,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療時,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肺臟有病,則喘咳氣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陰、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這是肺實的症狀;如果肺虛,就出現少氣,呼吸困難而難於接續,耳聾,咽乾。治療時,取太陰肺經的經穴,更取足太陽經的外側及足厥陰內側,即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腎臟有病,則腹部脹大,脛部浮腫,氣喘,咳嗽,身體沉重,睡後出汗,惡風,這是腎實的症狀;如果腎虛,就會出現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樂。治療時,取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棗、葵菜都是屬於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屬於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麥、羊肉、杏、薤都是屬於苦味的。脾合黃色,宜食鹹味,大豆、豬肉、栗、藿都是屬於鹹味的。腎合黑色,宜食辛味,黃黍、雞肉、桃、蔥都是屬於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急,苦味能堅燥,鹹味能堅。凡毒藥都是可用來攻逐病邪,五穀用以充養五臟之氣,五果幫助五穀以營養人體,五畜用以補益五臟,五菜用以充養臟腑,氣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這五類食物,各有辛、酸、甘、苦、鹹的不同氣味,各有利於某一臟氣,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等,在運用的時候,要根據春、夏、秋、冬四時和五臟之氣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體情況,各隨其所宜而用之。
五臟之氣失調後所發生的病變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嗬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為噦,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彆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製,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臟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臟之精氣相並所發生的疾病精氣並與心則喜,精氣並於肺則悲,精氣並於肝則憂,精氣並於脾則畏,精氣並於腎則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五臟乘虛相並所致。
五臟化生的液體心之液化為汗,肺之液化為涕,肝之液化為淚,脾之液化為涎,腎之液化為唾。這是五臟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種病的發生陰病發生於骨,陽病發生於血,陰病發生於肉,養病發生於冬,陰病發生於夏。這是五病所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痹病;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五亂。
五臟克賊之邪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臟的精氣如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臟應四時的脈象肝臟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臟平脈。
人身各經氣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數的。如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陽明經常多氣多血,少陰經常少血多氣,厥陰經常多血少氣,太陰經常多氣少血,這是先天稟賦之常數。
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裡,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裡。這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之間的表裡配合關係。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陰心經為表裡,手三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裡,這是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間的表裡配合關係。現以知道,疾病發生在手足陰陽使二經脈的那一經,其治療方法,血脈雍盛的,必須先刺出其血,以減輕其病苦;再診察其所欲,根據病情的虛實,然後瀉其有餘之實邪,補其不足之虛。
要想知道背部五臟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再從正中對折,另一草與前草同樣長度,折掉一半之後,拿來支撐第一根草的兩頭,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個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兩個角在下,其下邊左右兩個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兩肺俞連線的中點,則其下左右兩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兩角是腎俞。這就是五臟俞穴的部位,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的人,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宜用針炙。形體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宜用針刺或砭石。形體勞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筋,治療時宜用熱熨或導引法。形體勞苦,而精神又很苦惱的人,病多發生在咽喉部,治療時宜用藥物。屢受驚恐的人,經絡因氣機紊亂而不通暢,病多為麻木不仁,治療時宜用按摩和藥酒。以上是形體和精神方麵發生的五種類型的疾病。
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刺太陽經,可以出血,而不宜傷氣;刺少陽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太陽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少陰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厥陰經,隻宜出血,不宜傷氣。
國君問天地之間,萬物俱備,沒有一樣東西比人更寶貴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氣和水穀之精氣生存,並隨著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著,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願意保全形體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卻因病輕而難於察知,讓病邪稽留,逐漸發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為之甚感憂慮。我要想解除他們的痛苦,應該怎樣辦才好?
岐伯答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泄;比如琴弦將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內部已潰的樹木,其枝葉好象很繁茂,實際上外盛中空,極容易萎謝;人在疾病深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呃逆。人要是有了這樣的現象,說明內臟已有嚴重破壞,藥物和針炙都失去治療作用,因為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國君問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亂疑惑,因治療不當反使病勢加重,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人們看起來,將要認為我殘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答一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人能適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泉源。能夠知道萬物生長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條件承受和運用萬物。所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能夠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背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弄糊塗了。掌握八風的演變,五行的衰旺,通達病人虛實的變化,就一定能有獨到的見解,哪怕病人的嗬欠極微小的動態,也能夠明察秋毫,洞明底細。
國君問人生而有形體,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二氣相合,從經緯上來講,可以分為九野,從氣候上來講,可以分為四時,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長,這都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變化更是不可勝數,根據患者微細嗬欠及,就能判斷出疾病的虛實變化。請問運用什麽方法,能夠提綱挈領,來加以認識和處理呢?
岐伯答可根據五行變化的道理來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滅;土被木殖,就能疏鬆;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這種變化,萬物都是一樣,不勝枚舉。所以用針刺來治療疾病,能夠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關鍵,但人們都棄餘不顧,不懂得這些道理。所謂五大關鍵一是要精神專一,二是要了解養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藥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製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臟腑血氣的診斷方法。能夠懂得這五項要道,就可以掌握緩急先後。近世運用針刺,一般的用補法治虛,瀉法製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陰陽的道理,隨機應變,那末療效就能更好,如響之應,如影隨形,醫學的道理並沒有什麽神秘,隻要懂得這些道理,就能運用自如了。
國君問希望聽你講講用針刺的道理。
岐伯答凡用折的關鍵,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臟的虛實,三部九侯脈象的變化,然後下針。還要注意有沒有真臟脈出現,五臟有無敗絕現象,外形與內臟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於病人。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虛,不可草率下針治療,見到五實,不可輕易放棄針刺治療,應該要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真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淨而均勻,平心靜意,看適當的時間,好象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好象稷一樣繁茂。氣之往來,正如見鳥之飛翔,而無從捉摸他形跡的起落。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侯氣,正如橫弩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弩箭之疾出。
說到這裡,細作來報,蚩尤前鋒直抵炎帝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