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孫策和周瑜手裡搶江東!
劉延好不容易才帶著軍隊往回劃,脫離了弓箭的射程,率軍回到了北岸。他清點了一下士兵,發現少了將近兩千五百人。隻是看到了敵人的影子,還沒接觸到,就損失了兩千多士兵,真是出師不利,他氣得吐血。
朱桓襲擊得手,心裡既高興又覺得遺憾。如果不是敵軍提前發現,他有可能全殲這支過河的敵軍。
當朱桓回到壽春時,發現陳飆已經在壽春了。原來,陳飆收到魯肅和黃忠送來的消息,得知曹操各派兩萬兵馬進攻卻月城和樊城。
隨後,袁雄的消息也傳到,說曹操同時攻打四地,荊州方向已經出兵,兵力各兩萬,主將是誰誰誰。揚州方向兵力未知,主將配置未知。
卻月城和樊城他早有安排,無須去理會。於是,陳飆以蔣欽、太史慈、高順,龐統為謀士,率皖城兩萬兵力,向壽春進發。按照計劃,他需要在壽春擺出進攻態勢,以減輕合肥的壓力。
這是陳飆第一次來壽春,雖然壽春是他的地盤。壽春與他印象中略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21世紀這裡應該有個很大的湖,叫瓦埠湖,但在這個時代,瓦埠湖居然不存在。想來,這瓦埠湖應該是某個時代淮河泛濫的產物。
“休穆,你這次伏擊乾得漂亮。”得知朱桓的戰績,陳飆忍不住讚揚起來。
“主公過獎了,唉!可惜了,敵軍不知道是何人為將?在對岸居然發現了我軍的蹤跡,否則我必能全殲曹軍。”
“哈哈哈哈,休穆,打仗哪有十全十美之事,雖是遺憾,但你能襲擊得手,亦是立了首功。”
“末將可不敢獨占其功,皆因太守調度得當。”諸葛瑾雖駐軍壽春,但仍是丹陽太守之職,是以朱桓也仍稱他為太守。
諸葛瑾也笑了起來。
“對了,休穆,你打探來犯的敵軍的情況沒有?”
“主公,打探了,末將派斥候過淮水到北岸打探的,敵軍隻有一萬,主將名叫徐晃,其餘將領未知。”
“一萬?”陳飆有些驚訝,轉頭問了一下諸葛瑾“子瑜你怎麼看?”
諸葛瑾略微思考了一下“曹操以四萬多大軍攻打荊州,兵力已和我軍相當,這表明曹操攻打荊州隻是為了牽製我軍兵力。”
“揚州才是主攻,但隻出一萬兵力攻打壽春,那就表明曹操主攻合肥,我想曹操攻合肥的兵力至少七萬以上,我軍合肥屯兵隻有一萬,兵力太少,主公當儘快率軍前往合肥。”
“至於壽春,曹軍隻有一萬,現在又吃了休穆的伏擊,恐怕無力再攻打壽春,雙方形成對峙,主公勿憂。”
陳飆點了點頭,但他又想聽一下龐統的建議“士元,你怎麼看?”
龐統沉思片刻,反問“主公來壽春,原本的目的是作出進攻態勢,何以半途而廢?”
“士元,你的意思是,先不支援合肥?”
“合肥自然要支援,曹軍今日才到壽春之地,至於其徐州方麵主力,兵力較多,又從徐州出發,路途遙遠,恐怕一時仍無法到達合肥,以我看,至少要十天半個月以後。”
“主公至少有五到十天時間,如集中兵力,殲滅或擊潰對岸的曹軍殘兵,這進攻態勢也就足了,屆時再支援合肥,曹操收到壽春兵敗的消息,必不能安心攻打合肥。”
諸葛瑾覺得龐統此計太險,便說出他的優慮“士元,隻有幾天時間,想擊潰對岸的曹軍談何容易?若無法擊潰,則耽誤支援合肥,恐對我軍不利。”
“須知,我軍消不消滅對岸那支曹軍,並不影響大局,但若因此丟了合肥,就得不償失了。”
龐統反駁諸葛瑾“曹操從徐州進軍攻合肥,實則對曹操不利,一則徐州水係多,道路不暢通,小部隊也就罷了,數萬大軍行軍,光一路上過河搭橋就花費不少時間。”
“二則我軍若真得手,鎮守汝南的滿寵、李通二人必會恐慌,許都亦會震動。這效果顯著,值得主公冒險。”
“至於合肥,我軍可提前在沿途傳出謠言,說我軍欲攻打汝南,隻要曹操聽到了,必會疑惑,而減慢了行軍速度。更何況,曹操還要先占據棠邑,才會攻打合肥,所以我料定,曹操並不能很快到達合肥,主公的時間充裕得很。”
諸葛瑾聽了龐統的話,沒再說什麼,隻是轉眼看著陳飆。顯然,他希望陳飆拿個主意。
陳飆則陷入沉思之中,他原本以為曹操會以相同的兵力分彆攻打壽春和合肥,但沒想到到攻打壽春的兵力隻有一萬。
雖是機會,但也是風險極大,一旦合肥失守,就算彆的戰場上的成果再大也沒意義。
“主公。”龐統看到陳飆拿不定主意,又接著說“主公手裡有兩萬兵,不如分兵而行,以一萬兵先行去合肥,留一萬兵,再合壽春兵力,足以消滅對岸的曹軍。”
陳飆又點了點頭,又問“那士元可有殲滅對岸敵軍之策?”
龐統信誓旦旦地說可以在幾天內消滅徐晃七千兵,他自然要向龐統問計。
龐統再次陷入沉思,過了一會兒,他抬頭問了一下諸葛瑾“不知咱們手裡有多少船?”
“我自駐守壽春之後就已經開始收集船隻了,現我軍手裡有四百艘船,可一次讓上萬軍隊渡河,船隻我藏在淮水的支流裡,對岸是不會發現的。”
“可有隱秘的渡河之處?”
“哈哈哈哈,自然是有,距離壽春十裡路就有一隱秘之地,南北兩岸儘是山林,那裡人跡罕至。如果要到對岸,可先攜帶鉤抓、繩索等工具攀爬上去,保管沒有人發現。”
“就怕曹軍派人在河岸邊巡邏?”
“那就晚上渡河,再者,曹軍會巡邏到那麼遠的地方嗎?”
龐統一聽,心中再無疑慮,大喜“主公,看來,諸葛太守早有準備,主公今日才到壽春,敵軍並不知道,如今又能悄然渡河,襲擊敵軍豈不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