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舒傅令元!
當無意間在其中發現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名字時,阮舒驀然怔忡。
怔忡不過一秒,她心忖或許隻是巧合地同名,掃視台架上標注的更多信息,結果看到生辰也與她一致。
她又一次愣住——怎麼會……?怎麼會有人給她供長明燈?而且很明顯,這盞燈是點來積福祈禱用的。
阮舒頓時神色古怪。
兩名僧人正在給那盞長明燈添油。
黃豆大的火苗跳躍在燈嘴上,火心呈紅黃色,外圈燃出淡淡的藍。
添完油,僧人將透明的燈罩小心翼翼地蓋回去。
火苗的光暈映照於燈罩上,雖然隻是一小團,但足以給人溫暖之感,並將堅韌地一直不滅地燃下去。
“請問……”阮舒反應過來時,已然不自覺出聲,喚住了剛給它添油的其中一位僧人,指著燈盞道,“請問這位小師傅,我能了解一下,是哪位香客在這裡供的這盞長明燈麼?”
僧人和善地笑著,搖搖頭“不好意思,這位施主,雖然在我們這裡供奉長明燈的每一位香客都有登記在冊,但我們無法透露他們的私人信息。況且,我們隻是負責守殿的小僧,也無權查看此類記冊。”
這樣的回答,其實阮舒早有預料,可果真聽入耳,依舊在所難免失望,然而也隻能致意道“好,我明白了,謝謝小師傅。”
“不客氣。”僧人禮貌地行了個禮,繼續自己的工作。
阮舒兀自站在那兒,擰著眉心盯了它有一會兒,暫且斂下狐疑。轉回注意力到餘嵐那邊時,請燈儀式貌似已經結束,小僧人將那盞為陸少驄而供奉的燈從佛像前的正桌,移至燈區,放在了預先留好的空位上。淺淺的下凹槽,儼然為燈座量身定製,恰恰好盛放,以穩固住燈身,不易傾倒。
長須僧人緊接著在燈盞前,嘴裡振振有詞地念經,然後接過小僧人從佛像前的燭台上遞過來的蠟燭,將燈點燃。
餘嵐則跪在蒲團上,每至長須僧人口中的經文稍停下來時,她便呈五體投地的叩拜姿勢,虔誠至極。
反複幾次,阮舒看得無聊,有些呆不住。
恰好小僧人過來詢問“這位施主,點燈儀仗還得有陣子才會結束,我們這有給香客的休息室,施主是否需要前去坐會兒,稍加等候?”
阮舒自然樂意,連忙致謝“勞煩小師傅帶路。”
所謂的休息室,實際上隻是一間十分簡單的茶室。裡頭寥寥坐了兩三個人,好幾張木椅子都是空的。
阮舒挑了個最靠窗的位置。窗戶外所對的位置,是千佛殿的側後方,有個小廣場,似乎是從淩霄閣通過來的,聚集了不少的遊客。
此時天色已黑沉,小廣場上還挺熱鬨的樣子,就和上午她和傅令元見到祛病池和姻緣樹的那個小廣場差不多。
山頂上的千佛殿相較於山下的眾多殿宇,都要顯得肅穆,添了個這樣塵世味兒極濃的小廣場,在阮舒看來,著實有點不合適。
小僧人很快提著茶壺過來,給她倒茶。
“謝謝小師傅。”阮舒雙手捧茶杯,並微躬身稍低頭,表現出最大的禮貌,隨即指著窗外好奇地詢問“請問小師傅,外麵的這個小廣場,不會影響到佛門清淨麼?”
小僧人循勢看了一眼,解釋道“千佛殿照理確實應該是完全肅靜的。但我們主持師傅說了,佛祖不是高高在上於人的,佛是存在於大家身周的,不該脫離塵世煙火。所以讓寺裡的僧人,給上山的香客和遊客,多尋些與佛結緣的機會。”
阮舒淡淡一笑,頷首做了然狀。
小僧人臨末了,有心告知道“今天恰好是本寺每月一次的放天燈活動。施主如果有興趣,一會兒可以參加。大概在八點左右。”
“謝謝小師傅。”阮舒淺聲道謝。
放天燈是受絕大多數人歡迎的,小僧人倒是頭一回見到如她這般聽聞後神色毫無波動的人,不禁多瞅了她兩眼,才離開。
阮舒端起茶,緩緩地喝了一口。茶水暖熱,澆灌空空的五臟六腑——她有點餓了。
她不是一個容易感到饑餓的人,可下午……爬山耗費了她太多體力。
坐了片刻,也才七點出頭。餘嵐的點燈儀式還得好一陣子。阮舒終坐不住了,攜九思走出茶室,繞到小廣場上。
覓食的過程很順利,藤花餅、綠豆糕、百合酥等點心品種繁多。她隨意挑了三、四個,湊合著能先墊墊胃便好。
本想帶著糕點重新回茶室,卻是無意間發現了有位沙彌竟然在幫人刺符。阮舒當即調頭轉了個方向,走到沙彌所坐的木桌前。
近了才知,原來不是真的刺符,隻是用沾了顏料的筆在畫符。此時沙彌正在給一位年輕小夥子的手臂畫壁虎。
不過沙彌的畫工顯然很好,雖是畫出來的紋身,但光用眼睛看,真的如同刺上去的一般。恰恰在收尾階段,最後一筆完成後,便聽沙彌道“十五分鐘內速乾,刺符圖案可保持一整年不掉。”
阮舒在發現並非真刺符時,本已失了興趣,聞言又被勾起好奇心“這顏料是有什麼特殊之處?”
沙彌手中掛著一串佛珠,雙手合十,笑道“是的,這位施主,顏料確實有特殊之處。”
隻這麼一句,未再多言,很明顯是不欲為外人道也。
阮舒挑眉,在小夥子起身後,她落座,卷起自己的左手,摘掉玉髓子,將腕上那道傷疤示意給沙彌“我想在這上麵畫符,師傅看看是否可行?”
她早就琢磨著要用紋身來遮蓋留疤,隻不過一直沒有抽出時間——泰國的刺符可是十分著名。
位置在腕上,若真去刺符,疼痛程度怕是比身上其他地方更甚。既然眼下這畫符不掉色,阮舒倒無礙試一試。
沙彌掃了一眼,並未多嘴相詢傷疤的由來,反問“施主想要怎樣類型的圖案?”
阮舒沒有具體的想法,說“隻希望能夠比較自然地蓋住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