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浮生日記!
我有一歌單,名叫孤獨。
你們知道嗎,欣賞純音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感同身受,你覺得難過,那純音樂就在講難過的故事,貼合你的心意。就像,情場失意的流浪人,(我把失去了某個重要的人的人稱為流浪人。)你會發現,那延長的小提琴音,就像在寫意你內心的悲哀,它有多長,你的悲哀也有多久,一個音接一個音,那樣長且和諧的主旋律,是它將你的情緒用音樂語言描述出來,使抽象化的情緒轉化成具象化的音頻,從而引起你與作品的共鳴。它會將你的難過放大到極點,展現給你看,如果它有靈魂,它也許會說:“看啊,這就是你的難過,失落嗎?”
總結來說它會描述出你不能言語的思緒並且將它放大給你自己聽。
另一種是聽它講故事。音樂語言,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和弦溫柔,旋律乾淨,是它在訴說一個故事的開始。拿日本作曲家阪部剛的《rathegarden》來說,一開始那段乾淨的鋼琴單音,配上很簡單的和弦,略微空靈的延音,描述出故事背景,清晨,一個女孩子在雨後的花園裡,有泥土的芬芳,花朵上盛滿了雨水在慢慢滴落。那樣一個寧靜美妙的環境,女孩子遇見了一個人,與他交流,玩耍,甚至會產生跟著他去浪跡天涯的衝動。中期音樂裡那一段循環的旋律,溫柔卻反複的著重描述了一種矛盾,衝動與冷靜。最後回到開頭的旋律,乾淨的單音,簡單的和弦,給了我們一個矛盾以後的答案,故事裡的人選擇了回到原點。最後以回憶性的前中期旋律,蜻蜓點水一般選取了某些主音,仿佛描述了那個女孩最後坐在自己的花園裡,回憶起那時候相識相知的片段,所以上麵才說蜻蜓點水,因為人的記憶每天都在悄悄減少,漸漸地記不起曾經的一切細節,那些零碎的就慢慢消散了。
整首歌都貫穿著溫柔的意思,從開始雨後清晨的溫柔,到矛盾產生辯論的溫柔,到無奈回憶的溫柔,暗藏著失去了某些東西的遺憾感。
這就是我喜歡純音樂的原因。
今天我朋友問我,他說你覺得,你孤獨嗎?孤獨到什麼樣的程度?
我說,如果不孤獨的話,就不會迫切地總是需要有人來陪伴我,很多時候,甚至孤獨到想要一了百了。
他淡淡的說道:“我也是,我也曾經想過一了百了啊。”
世界上那麼多抑鬱症患者,也許每個人都曾經孤獨到想要瘋狂爆炸。
我有一個喜歡很久的歌手,(不知道提起他的名字會不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他的歌,就像是一個很孤獨的小孩,在唱著自我,從無聊,唱到迷茫,唱到起伏,最後唱到發狂的情緒。
也許會有人覺得我們矯情,因為有一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那麼孤獨這種情緒,到底是該學會成年人那樣的不在意,不在意自己的情緒,不在意內心對世界,對生活的想法,還是該正麵應對,去接受,通過與自己的相處來認識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們覺得找自己,重要嗎?
我還記得有一句歌詞,大意是我們總在和自己玩捉迷藏。那是一句多麼有深意的話啊,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原來不止是我,也有很多其他人有這樣的想法,找到自己。
這其實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用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來說,就是懂的人自然懂。
很多時候我都會在想,孤獨是個負麵多於正麵的情緒感受,那負麵情緒我們應該規避嗎?後來我想明白了一些答案。
如果不會覺得孤獨,那我還是我嗎?
如果沒有孤獨,我會有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嗎?我會明白我想要什麼,會明白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明白我來到這個世界所需要完成的使命是什麼嗎?會明白我的終極追求是什麼嗎?
也許不會,因為很多人,這一輩子都沒有活個明白。生命短暫且隻有一次,不好好的做有意義的事情,怎麼能甘心草草離去?
所以後來我想明白了,孤獨是個很好的東西,它讓我從忙忙碌碌的螞蟻群裡脫離出來,不再為了生存的目的而盲目的賣力,費力討好生活;它讓我認識到了世界的廣闊,宇宙的無限;它為我明確了我想要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麵情緒,或矛盾,或統一,而對於我自己的負麵情緒,終於在20歲這一年學會了勇敢去麵對,去享受它給我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
晚安好夢,已經淩晨兩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