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鬼雜談!
閻羅王包,正月初一誕辰。司掌大海之底東北沃石下。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地獄。凡一切鬼犯,發至本殿者,已經諸獄受罪多年,即有在前四殿,查核無甚大過。每各按期七日。解到本殿;亦查毫不作惡。屍至五七日,未有不腐者也,鬼犯皆說在世尚有未了善願,或稱修蓋寺院橋梁街路。開河淘井。或集勸善書章未成。或放生之數未滿。或父母尊親生養死葬之事未備。或受恩而未報答。種種等說。
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神,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梨俱吠陀》中已經有關於閻王的傳說。而閻王觀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來源也不止一個,實際上閻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傳說。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認為閻王是管理地獄的神。
閻羅王乃是地府中第五殿的鬼王,主要工作是管理生靈的陽壽和陰壽,擁有掌管著三界萬物生死存亡的至高權力,既是鬼,又是神。萬物眾生的陰陽之命由其生死簿管,不歸閻羅王管的隻有永不超生的孤魂野鬼,其次是其他國度的鬼,以及上仙正神。而在民間傳說中,其實閻羅王一職由四位鬼王輪流擔任。
、1韓擒虎
韓擒虎乃是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天生神力,勇武不凡,據說他在十三歲時生擒過一頭猛虎,因而改名為韓擒虎;他一生戰功赫赫,乃是隋朝的開國名將。據魏征等編撰的《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他鄰邊的老婦人看見他的門下儀仗很盛大,同王宮一樣,老婦人感到奇怪便問他們。他們中間有人回答說“我來迎接大王。”忽然不見了。
後又有人病得很厲害,恍恍惚惚地走到韓擒虎家裡說“我想拜見大王。”左右的人問道“什麼王?”回答說“閻羅王。”韓擒虎的手下侍從想打他,韓擒虎製止他們說“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國,死後能做閻羅王,這已很滿足了。”因此生病,幾天就死了。要知道“二十四史”多諱鬼神,很少記有陰陽界故事,而韓擒虎死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記進本傳,可見在初唐時,這條傳說是頗見風行的。
、2寇準
寇準(寇凖)是北宋名臣,曾力主宋真宗親征,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可惜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貶至雷州後病逝。寇準以秉直見聞於民間,唯剛正者,常能令人長相思,這大概是他得以從諸多文武大臣行列間脫穎而出的一個原因。據說他的愛妾茜桃臨死前說“吾向不言,恐泄陰理;今欲去,言亦無害。公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
據《翰苑名談》所記載“寇準卒,有王克勤者,見公於曹州境上,向從者,曰閻羅處政。”可見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閻羅王,而死後果然當了閻羅王了的。據《通俗編》所記載,可能由於在他生前已經流傳此說,所以當時就有人在驛舍側,掛起寇準圖像,上麵寫有“今作閻羅王”字樣。
、3範仲淹
範仲淹也是北宋名臣,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係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製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隻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儘瘁。
而且由於範仲淹憂國憂民,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裡三次被貶,史稱“三光風範”,因為他每被貶一次就光耀一次。正因為範仲淹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聲好譽為民間稱道,因而在他死後,就有傳說他“在冥間”“見司生殺之權”,“人死五七則見閻羅,豈非文正為此官耶”。
、4包拯
包拯也是北宋時期的名臣,生前以廉潔公正、嫉惡如仇、斷案如神而著稱,因為其不附權貴,鐵麵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據說包拯死後出任閻羅王,在當時就有傳說“俗傳包拯為陰司閻羅王,其說在宋時已盛”;在《宋史·包拯傳》有雲“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製。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由此元明雜劇、平話多有包拯下陰司審案故事,如《三俠五義》中還出現包拯扮閻羅審郭槐“狸貓換太子”情事。包拯的剛正直言、執法嚴峻,自然是人們理想意境的閻羅王最佳人選,因為東方傳說文化是講現世報的,陽世之冤,陰司必報,所以必須要有包拯做閻羅王,才能了結冤報也。
其實這四人能被後人傳為閻羅王,這與他們平時的所作所為有莫大關係;以上四人中,除了韓擒虎不太清楚外,寇準、範仲淹和包拯都是清正廉潔、不畏強權、為國為民的名臣;但因為某些原因,如今的人所知道的唯有一個包拯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現在是包拯當值還是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