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包粽子的方法,更簡單,更方便,隻要看幾眼就能學會。
江寧包的也就更快。
不一會兒,三十幾個大肉粽,就這樣完成了。
接著就是燒水。
分成兩鍋。
堿水粽子煮一鍋,臘肉粽子煮一鍋。
隻要不把水燒乾,就能美美的吃上一頓了。
粽子還可以包其他好多好多的東西,加在裡麵。
比如說鹹蛋黃,五花肉,紅豆泥……
江寧時間不夠,不然都想做些。
在煮粽子的時候,江寧已經開始忙著做青團了。
青團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艾草。
艾草是一種季節性野草,隻有在清明時節才有。
艾草長的相當有特色,從正麵看,葉片是青綠色的,從反麵看,卻有一層銀色的反光。
而且艾草還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是很難認錯的野菜。
江寧的艾草,倒不是從山裡摘的。
而是挖了一些小苗,種植到了靈寶空間裡,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培育繁殖,才變多的。
從靈寶空間裡拿出來的艾草,是乾乾淨淨的,連洗都不用洗。
將乾淨的艾草放進到熱水裡,大火煮沸。
焯熟之後,將艾草從水裡撈出來,擠乾水分。
原本看起來很多的艾草,會變成一團一團。
然後是要把艾草弄碎,最好是成泥狀。
江寧沒現代化的機器,所以先用刀切,將艾草切成末狀,接著再仔仔細細的剁碎。
純手工操作。
如今秦九烈也不在,連個幫忙的人都沒有,隻能她不停的努力做。
等艾草泥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跟糯米混合了。
加水,加調料。
揉成一個青綠色的麵團。
作青團,不用像是做饅頭和包子那樣揉麵,隻要成團狀,稍稍摔打幾次,確定不會散開之後,就可以成型了。
然後把一大團的麵團,分成一個個大小均勻,大約是40g的小麵團。
用一張濕白布,蓋在小麵團之上。
再然後。
是江寧早就準備好的兩個餡料。
一種是冬筍雪菜,鹹口的青團。
這是滬城周圍地區的人,很常見的一種吃法。
秦奶奶既然會喜歡吃梅乾菜加筍乾,那麼一定也會喜歡吃冬筍雪菜的。
另外一種,就是芝麻餡了。
芝麻焯熟之後碾碎,加入白砂糖,攪拌在一起,成了甜口的青團。
等青團燒熟了之後,裡麵的白砂糖就會融化,亮晶晶的糖汁包裹著芝麻,芝麻的香味又完美的融合在其中。
可謂老少皆宜,男女都喜歡。
包青團也比包包子簡單,將小麵團按扁成圓形,把餡料往中間一放,然後在包起來。
跟包湯團是一個辦法。
放在兩隻手的手心裡,左右搓揉,成圓球狀,就輕鬆完成了~。
一個一個,橢圓形的的青團,從江寧靈活的雙手之間,如同變魔法一樣的變出來。
不一會兒之後。
就是滿滿的一桌子。
等做完這些,粽子也煮熟了,可以從大鐵鍋裡撈出來,放到一旁晾涼。
緊接著。
就是把青團放到熱水上蒸熟。
這一天,江寧從中午開始,一直忙到了晚上八九點鐘,小廚房裡一直燒著火。
那一抹纖細的身影,一直一直忙碌著。
哪怕最後青團也蒸熟了。
江寧還是不能停下手,剩下極為重要的一步——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