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炷香!
另一方麵,引力是所有形式的能量或質量之間的普適的力。
它不能被限製於膜上,相反地,它要滲透到整個空間。因為引力不僅能夠耗散開,而且能夠大量發散到額外維中去,那麼它隨距離的衰減應該比電力更厲害。
電力是被限製在膜上的。然而我們從行星軌道的觀測得知,太陽的萬有引力拉力,隨著行星離開太陽越遠越下降,和電力隨距離減小的方式相同。
這樣,如果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張膜上,就必須有某種原因說明為何引力不從膜往很遠處散開,而是被限製在它的附近。
一種可能性是額外維在第二張影子膜上終結,第二張膜離我們生活其中的膜不遠。
我們看不到這張影子膜,因為光隻能沿著膜旅行,而不能穿過兩膜之間的空間。然而我們可以感覺到影子膜上物體的引力。可能存在影子星係、影子恒星甚至影子人,他們也許正為感受到從我們膜上的物質來的引力而大大驚訝。
對我們而言,這類影子物體呈現成暗物質,那是看不見的物質。但是其引力可以被感覺到。
事實上,我們在自身的星係中具有暗物質的證據。我們能看到的物質的總量不足以讓引力把正在旋轉的星係抓在一起。除非存在某種暗物質,否則該星係將會飛散開。
類似地,我們在星係團中觀測到的物質總量也不足以防止它們散開,這樣又必須存在暗物質。
當然,影子膜並不是暗物質的必要條件。暗物質也許不過是某種很難觀測到的物質的形式,例如i(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者褐矮星以及低質量恒星,後者從未熱到足以使氫燃燒。
因為引力發散到我們的膜和影子膜之間的區域,在我們膜上的兩個鄰近物體間的萬有引力隨距離的下降會比電力更厲害,因為後者被局限於膜上。我們可能在實驗室中,利用劍橋的卡文迪許爵士發明的儀器測量引力的短距離行為。
迄今我們沒有看到和電力的任何差異,這意味著膜之間距離不能超過一厘米。按照天文學的標準,這是微小的,但是和其他額外維的上限相比是巨大的。正在進行短距離下引力的新測量,用以檢測“膜世界”的概念。
引力可以彎曲空間,因此可以傳播到額外維(如一次函數是線形卻被兩個未知數描述),通過在平行宇宙中移動穿越虛時間,所以可以通過引力穿越時間。
將地球表麵按經線劃分的24(36)個區域。當我們在海上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加新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國英敦輪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當地的時間,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
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彆的地方時間上去。
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麵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
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
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鐘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
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1個省份劃在一起。
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例如,華夏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隻用東八時區的標準時即帝都時間為準。
區時一種按全球統一的時區係統計量的時間。每當太陽當頭照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鐘。
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陽當頭照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例如,海上已是中午12點時,斯科莫的居民還要經過5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當頭照;而大利亞澳的尼索人早已是下午2點鐘了。
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當地的時間標準,將會給行政管理、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等帶來很多不便。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天文學家就商量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將全世界經度每相隔15度劃一個區域,這樣一共有24個區域。
在每個區域內都采用統一的時間標準,稱為“區時”。而相鄰區域的區時則相差1個小時。當人們向東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鐘表撥快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快幾個小時。
相反當人們向西從一個區域到相鄰的區域時,就將自己的鐘表撥慢1小時,走過幾個區域就撥慢幾個小時。在飛機場等交通中心,常將世界各大城市所對應的區時,用圖表示出來,以方便旅客。
華夏時區(民國時期)
華夏共分五個時區
1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
2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
3藏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