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
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
由於策與論都是議論文體,又將兩者並稱為“策論”。
‘彆頭試’對盛長柏沒有任何的難度,沒有任何意外。
盛長柏取得了舉人的身份,有了參加明年省試的資格。
考中了之後,盛長柏的家庭地位,還是提高了一些。
盛長柏有了在家裡外賬房,支取錢財的資格。
幾十幾百兩的小錢,盛長柏都可以隨意的支取出來。
有係統簽到,有每個月的月例,有王若弗的補貼。
盛長柏沒那麼缺錢,但有了自由支配金錢的權利,也就代表著盛長柏,已經開始被當做成年人,有了話語權。
子憑母貴,母憑子貴,這都是相互的。
盛長柏越有出息,盛紘就需要多對王若弗客氣幾分。
但是盛長柏,也沒有改掉自己的作息,花錢的地方,還是買一些時文古籍,偶爾的去各大酒樓,吃吃喝喝。
最多的時間,還是用來埋頭苦讀。
“長柏,明年的春闈,你可是要下場一試?”
又是一回盛紘休沐在家,日常的考問功課之後,盛紘開口問道。
“父親,咱們大周朝的官家,從太祖開始,就都酷愛‘神童’,孩兒如果能在束發之年,一舉高中進士,興盛盛家門楣,自是不難。”
盛紘這個人沒有崇高理想,盛家興盛就是盛紘最大的追求。
“為父本想讓你穩上一穩,在等上三年,精進一番課業,再下場一試,爭取一舉一甲奪魁。”
盛長柏都沒想到,盛紘有了這麼大的野心,想讓盛長柏考一個狀元。
也是單從經義,文章上來說,盛長柏已經超過盛紘的水平,盛紘才會生出這種想法。
考中進士的名次,也是挺重要的,新科進士一半的前途,可以說在殿試定下名次的時候,就注定了。
名次好的,就是會被投入更多的資源培養。
名次越好,踏上仕途的起點也就越高,升官的速度也就越快。
能打破常規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但柏兒你所思也不無道理,明年春闈,為父讚同你下場一試。如若不中,就是三年之後下一科,你也不及弱冠,同樣也是少年進士。”
盛紘最後還是對盛長柏表示了支持。
盛紘幫盛長柏定下,參加來年的春闈之後,盛家就更安靜了幾分。
盛紘和王若弗對家宅管理嚴曆了不少,尤其是盛長柏的院子附近,更要保持著安靜。
家裡最近,沒少管教喜歡多嘴,鬨騰,吃酒,耍錢的丫鬟,婆子,小廝。
盛家院裡的風氣總算是好了一些。
以前的盛家下人,真的沒有大戶人家,下人的的規矩。
也不隻是下人,盛家從妻妾到下人,都沒什麼規矩。
盛家發家也就幾十年,還家道中落了一回,遠還說不上是什麼貴族。
也是為了給盛長柏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家裡才能多清淨一點。
家裡雖然挺安靜,但是東京汴梁熱鬨了許多。
臨近省市,各地的舉子,都提前出發來到了東京。
上萬名的舉子,湧入到了京城,讓偌大的汴京城,都熱鬨了幾分。
來到汴梁的各地舉子,第一件事,就是擺攤賣貨。
把自己從家鄉本地,沿途各地帶來的特產,發賣出去。
才能有錢去客棧,旅店投宿。
因為沒有明清時期,舉人大額免稅的優待,大周朝的舉子,普遍還是比較窮的。
普通的耕讀中產之家,有個上百畝田地,供養一個讀書人,都不容易。
古代時期,教育投入的成本,隻會比現代更高。
教育普及的現代化社會,教育投入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何談是古代。
普通一本論語,孟子的集注,就要大幾百文到幾千文不等。
想要讀一個明白,拜師束脩,筆墨紙硯,哪一樣不要花錢。
供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足夠使得一個村裡的上等人家返貧。
雖然有了造紙術,印刷術,教育可以普及到平民之家。
但是大部分的殷實之家,供養一個讀書人,也到了經濟的極限。
讀出一定的成績之後,考生去州裡參加州試,衣食住行,是一筆開銷。
幸能得中,過來汴梁參加省試,一路奔波幾千裡,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距離汴梁遠一些的考生,從秋天過了州試。
就要提前出發,儘快趕到京城,等到來年二月省試結束。
小半年的時間,都是吃,穿,住,行,在外,每天至少開銷百文以上,半年時間,起碼需要幾十貫錢。
這些外地舉子,基本上都會有師長給予提醒,也就都學會了,帶一批各地的特產進京。
賺得一點錢,也好在汴京,生存下來。
湧入了這麼大一批舉子,東京的客棧,客店,旅館的價格,怎麼可能不水漲船高。
彆說是旅店,就是青樓瓦舍的消費,都要比平常高上許多。
大周朝也很有一些舉子,多次進京趕考,沒有考中進士。
但是走通了家鄉到汴梁的商路,靠著經商發了家。
解決了住的地方之後,對於這些外地舉子,也不算完。
還要積極的找關係,找門路,參加一些文會,詩會,希冀可以揚一揚文名。
文章太長不好流通,但是詩詞,通常都不長,易於流傳。
外地舉子進京,也是各地文化交流,優秀詩詞頻出的文學盛會。
除此之外,還需要賣力的打探,這次禮部省考,主考官,副考官都是何人。
都是哪些人,有資格擔任這次省試的主考,了解考官的經曆,主張,喜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