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王陽明的心地坦蕩
“朕已經聽聞了,你在海上也行剿匪之事,成效不說很大,但總歸是沒什麼大的損失。聽著像沒去的什麼可說的政績,不過大明已經有許多年沒有過水師了,從無到有,沒有損失便是功勞。王伯安,你可想要什麼賞賜?”
王守仁頗為受寵若驚。
“陛下,臣無寸功,豈敢受賞?”
“還是賞一點兒吧,今年朝廷銀子多,賞你白銀兩千,不多,伱也不必再嚴詞拒絕。海上風高浪急、總是危險的。你為朝廷出生入死,朕豈會視而不見?”
王鏊坐在邊上,能夠感受得出皇帝對於王守仁分外的賞識。
真要說起來,上一世的朱厚照也接觸過一些心學,王陽明這個人,他還是由衷的敬佩的。到了這一世,他對王守仁就一個不滿,
此人……
壽命不長。
他享年五十七。
而正德二年,他已經三十六歲了。
算上去世前身體不好,總歸要養上幾年的時間,王守仁能為大明效力的時間不足二十年。
可二十年後,他這個皇帝也才三十多歲,還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那會兒可就沒有王陽明第二了。
相比起來,朝廷中許多閣老、重臣,都是六十幾、七十多的歲數,且一個個能說會道的,一點兒都不耽誤事。
更有厲害的,像劉健,活到了九十四歲,現在才七十五。朱厚照準備將這個人一直放山東,劉健畢竟是出名的賢臣,讓他一心一意治理一地百姓,過上幾年,山東必定會富足一時。
“微臣謝陛下恩賞!”王守仁一襲藍袍,他身形偏瘦,此時是在皇帝和王鏊的側邊。
“起來吧,起來吧。”朱厚照揮揮手,“伯安,你在福建那裡的職,大約也就到此了。你心中可有合適之人與朕推薦?”
其實朱厚照最先也想過讓王守仁就在海上好好的整訓出一支大明水師,揚國威於東南外海這也不錯。
但大明朝的重心還是在北方,封建王朝的主要功績在陸上,況且一年看下來,也沒有什麼成氣候的水上勢力。
讓堂堂王陽明天天在那裡抓賊,實在是大材小用。
王守仁仔細思索,對道:“海上兵事,變化莫測,必得一名精明果決、手段強硬之人。陛下問起,微臣也恰巧識得一個,此人雖是文官,但確屬強吏!”
朱厚照來了興致,“喔?能當得你強吏二字之稱,想來不是徒有虛名。你快說來。”
“是。臣推薦之人,姓伍名文定,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常州推官,如今任常州通判。此人有臂力,便弓馬,議論慷慨,是文臣中的壯士。”
聽王守仁的評價,朱厚照對這個人印象不錯。但是常州通判……這應該是個正六品的官職,有些小。
當然,通判的職責並不輕鬆,就這麼個正六品的官職,需要處理一府的訴訟案件、稅賦征收和維持社會治安,如果遇到戰事,還要承擔征兵的工作。
再想想,京官中的六品,哪裡有那麼多繁重的職責。
所以才有新科進士,想方設法避免授官地方之事。
……也行吧,朱厚照覺得也算是繼續對地方官的傾斜。這些人鍛煉出來的能力,肯定是比在六部當幾年主事要強得多,隻是這種官員缺乏露頭的機會。
再想想弘治十二年這個時間點。
原來和王守仁是同科進士。若不然,連這個機會估計都沒有。其實現在大明朝,肯定有不少這樣的人。
但也沒辦法,作為皇帝來說,全國各地知府的名字他實在是記不住,更不要說知府衙門裡的同知、通判和推官了。
推官是正七品,通判是正六品。這個伍文定乾了這麼幾年也算升職了。
“既然是你推薦,朕豈有不信之理?隨後朕會下旨,調他赴任,至於你,大朝會之後便不要再離開京師了,朕,另有任用。”
“微臣遵旨!”
這個年紀的王守仁蓄起了胡須,眼角也有皺紋,但臉上的麵皮不像那些個老臣都耷拉下來,行止之間也還有年輕人的靈活。
三十多歲,先前起起伏伏,悟了幾年學問,也做了幾年官。
到時候了。
想到這些,朱厚照的心思都從棋盤上離開了。
“順天巡撫、保定巡撫,或是去楊閣老那裡巡撫一邊,這幾處地方,你要去哪裡?”
楊一清仍然是三邊總製,節製延綏巡撫、陝西巡撫以及甘、涼、寧夏、興安、固原等九個總兵。
當初楊一清就是從陝西巡撫被拔擢到三邊總製這樣的高位的。
其實朱厚照相信,以這人的能力,即便幾年前叫他擔任陝西巡撫,那也不在話下,甚至和韃靼人乾一架,那也不是必輸之局。
但當時王守仁的為官經驗還不足,基本就是在貴州待了幾年。如此大跨度的提拔,對他本身也不好。